首页> 中文学位 >海外华文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以严歌苓、张翎和曾晓文的创作为例
【6h】

海外华文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以严歌苓、张翎和曾晓文的创作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焦虑与迷失:身份书写与自我认同

第一节 夹缝之困:文化流散者的焦虑

一、“失语”的他者——文化休克

二、“失根”的危机——文化乡愁

第二节 边缘之危——性别弱势者的自我迷失

二、“非常态”的震裂——亲情伦理

第二章 寻找与发现:身体书写与自我认同

第一节 成长之殇——创伤性成长体验与自我认同

一、天灾型创伤性成长体验

二、人祸型创伤性成长体验

第二节 生育之痛——孕育体验与自我认同

一、女性作为主体的生育言说

二、母性作为自我认同凭证

第三章 反思与建构:历史书写与自我认同

第一节 浮出历史的地表——移民史书写与自我认同

一、华工血泪史与留守女性——以张翎的《金山》为例

二、金山苦难史与“地母”形象——以严歌苓的《扶桑》为例

三、新移民奋斗史与独立女性——以曾晓文的《移民岁月》为例

第二节 爱在记忆中找你——自传式书写与自我认同

一、“我”的发声练习——自我治疗

二、“我”的代言人——自我整合

第三节 属于女人的史诗——家族史书写与自我认同

一、寻找母亲的花园——自我回归

二、运用白色的墨水——自我建构

第四章 理解与超越:自由书写与自我认同

第一节 理解人性的书写——自我根源

第二节 超越边界的书写——自我超越

一、超越语言的界限——从容自信

二、超越文体的界限——灵活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论文选取严歌苓、张翎和曾晓文三位华文女作家为研究对象,以“自我认同”为切入点,以文本为基础,探索海外华文女性书写从身份——身体——历史——自由书写模式的演变,图解写作背后“自我认同”的精神轨迹:即迷失与焦虑、寻找与发现、反思与建构、理解与超越的四个阶段,揭示两者互为表里、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实质,明确当中“自我”建构的努力和局限,从而建立起海外华文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的整体框架。
  论文分六部分展开,绪论开宗明义地阐释了“海外华文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这两个核心概念,指出两者的关联所在。明确研究对象并概述国内研究现状,最后阐明了该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探讨身份书写与自我认同,揭示海外华文女性书写初期焦虑与迷失并存的特点。严歌苓、张翎和曾晓文为代表的海外华人女性敏感地感知到全球化对自我认同的冲击,身份感首当其冲。三位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普遍存在双重身份:文化流散者的焦虑和性别弱势者的迷失,揭示夹缝之困和边缘之危所衍生的“失语”、“失根”、“非理性”和“非常态”现象,折射现象背后对身份认同的缺失。
  第二章探讨身体书写与自我认同,展示寻找和发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生命移植”的疼痛与焦虑得以缓解,海外华文女作家自觉地挣脱外驱力(如文化,性别),选择将身体嵌入到书写中去,通过融入女性生命体验的身体书写,寻找并发现自我。本章关注三位作家如何借助“身体”所经历的成长之殇和孕育之痛,发现女性生命中的自我轨道,并顺着这条轨道找到主体存在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章探讨历史书写与自我认同,呈现反思与构建的自我认同模式。凭借得天独厚的时空距离和多元的叙事策略,三位作家在新历史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观照下,对移民史、自传式、家族史进行颠覆性甚至重塑性的书写:通过《金山》中的留守女性,《扶桑》中的“地母”形象,以及《移民岁月》中的独立女性,重新审视移民史;运用自传式书写重建女性记忆,达到自我治疗和自我整合;通过对母系家族史的书写,实现回归和自我构建。
  第四章探讨自由书写与自我认同,凸显自我认同新阶段的表征——理解和超越。面对全新的写作困境与自我认同危机,以严歌苓、张翎和曾晓文为代表的海外华文女作家致力走向更为广大而博深的人性探索,迈向跨越语言和文体界限的自由书写,这无疑是海外华文女性书写的新出路、新生机。
  结论总结了海外华文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揭示两者互为表里、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实质,指出海外华文女作家对主体性建构的共同诉求和局限。事实上,海外华文女性书写是旨在追求一种超越性别,超越种族,超越文化的书写,并以“自我”作为反思基点实现对现代性的终极认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