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以嵩山少林寺为例
【6h】

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以嵩山少林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绪 论

第一章历史中形成的少林寺传统

第二章以禅为核心的少林寺模式

第三章宗教世俗化背景下的少林寺制度创新

第四章对少林寺模式的探讨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的产生和变化始终与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人类社会发生每一次重大变化,宗教会这样或那样地变换其内容和形式。在现代化和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宗教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宗教信仰也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这似乎意味着宗教在现代社会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这种情况引起了理论界对宗教世俗化现象的普遍争论。本文拟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以嵩山少林寺为例对佛教世俗化的历史进程、产生原因以及佛教世俗化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等进行具体地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国佛教发展至明清,由于内部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已经走向了衰弱,中国佛教的有识之士面对佛教的内忧外患,开始了佛教的改革运动。至此,中国佛教与以往传统佛教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影响着中国佛教今后的发展。当今社会的人类联系十分密切,与世隔绝的偏远山林已经不复存在,深居山林的隐士生活已经成为了传说。在改革开放新时代社会的影响下,中国人对生活和经济上的认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林寺在这历史剧变的时刻,选择了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终结了没落的过去,选择了将少林寺弘扬天下普渡众生的道路。深入研究少林寺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我们更加详细的理解佛教改革的现状。作为古代历朝的皇家寺院和禅宗祖庭,少林寺一直以正信、正念、正气作为入世道德和人格理想。“禅武合一”是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理想境界,禅心运武,透彻人生,无碍无畏而大智大勇。在经历过明末清初腥风血雨,少林功夫臻至颠峰,与禅、医并称为“少林三绝”。它们的神秘,建构了世人的敬畏和崇拜,近年来“少林热”逐渐流行全球,受到世人的追捧。
   然而,少林寺在如何面对历史遗留问题方面,如何定位少林文化、少林佛教方面,如何回应世俗化、世界化的挑战方面等等存在着无法评判的争论。这些现象,虽出现在少林寺,但对中国佛教而言,却具有相当普遍性,我们把它称为“少林寺现象”。“少林寺现象”体现出了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目前产生的时代问题,那就是中国人对佛教信仰的传统认同方式在时代大变革中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人对佛教信仰的认同方式和对佛教神圣资源的配置,已步入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少林寺开始从僧团制度、组织形式、人才培养、理论创新等全方面的改革,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
   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和祖庭圣地,自古就以正信正气、为国为民作为入世道德和人格理想。“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心运武,透彻人生,无碍无畏而大智大勇。历经明末清初,少林功夫臻至颠峰,其与禅、医并称,世人誉之“少林三绝”。它们的神秘,建构了世人的敬畏和崇拜。时近二十多年以来,“少林热”逐渐风靡全球,历久不衰。但是,少林寺如何面对历史承传和遗留问题、如何为少林寺和少林佛教、少林文化定位,回应市场化、全球化的挑战等等,一直存在着难以平息的争论。它在晚近二十多年以来的各种变化,自然就会遭至社会、世人的各种议论。如同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所言,少林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官府供给、农禅并重、商业服务。所以,晚近二十年以来,少林寺一系列具体的佛教实践,一方面是在演绎着这个变迁历程,另一方面,亦在左右、制约着世人对于少林寺的传统信奉方式。
   不过,少林寺所经历的二十多年变迁,并非三个阶梯,由前之后,井然有序,而是各种历程地重叠,官农商诸关系的交叉。此类现象,促使中国社会、信奉佛教和对佛教有所期待的人们,无法对少林寺的变迁拥有一个基本一致的价值判断。少林寺的社会定位尚未确定,世人的议论当然就会众说纷纭。众口难调,更何况是精神领域的信仰现象。这本来就是很正常的现象。少林寺的武禅并重,犹如传统的农禅并重;少林寺的旅游服务业,犹如商业服务,并在其中体现了现代社会必须具有的宗教服务特质;至于政府供给,则是少林寺打造“功夫经济”的合法性资源。还有以慈善救助事业所体现的佛教平等、实践菩萨大悲济世精神的道德理念,当然也是少林寺适应整个社会的改革。
   佛教的世俗化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其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教都面临着世俗化的问题,因为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在传播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世俗化的侵蚀。但是,也面临着在世俗化面前如何坚守的问题,因为
   宗教要保持其自身的神圣与出世精神,就必须与世俗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等区别开来。该如何看待目前我国佛教的世俗化问题,这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就我个人的观点有以下几点提法和反思:
   1、在理论上,必须认真解读与诠释“人间佛教”思想。我认为“人间佛教”绝不是让法师、法事走向人间.更不是让法师按世间法经商办佛教经济,而是让法师的功德走向人间。“人间佛教”更不是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走向人间,跟上时代的潮流,而是让佛法走向人间。所谓功德走向人间,就是利用寺院的财力、物力为社会服务,象香港及周边地区的佛教组织那样,去创办学校、医院、佛教公墓、青少年中心、安养院、护理院等,为社会服务。所谓佛法走向人间,就是让佛教的声音,佛教的智慧走向人间,去化解人间的不幸,人间的恩怨,人间的矛盾。僧人走向政坛,寺院利用声、光、电建设的富丽堂皇,绝不是人间佛教,那是真正世俗化的佛教。我认为,“人间佛教”的真义,需要高僧大德们进行传达与诠释。不然,真会使我国的佛教不断坠人社会化、世俗化和庸俗化。
   2、在行为上,各宗各派最好能在世俗化过程中不失传统佛教的精髓。在这个世界上.佛教之所以能得到许多官众的敬仰与追随,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教对人生、对宇宙的大觉悟和大智慧。因此,只有本着佛教的基本义理,坚持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敬重,才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仰。一个寺院如果殿堂华丽,经济红火,但戒律松弛,生活奢华,僧人说话做事不伦不类,不僧不俗,佛又如何令人生恭敬心呢?良好的道风是佛教赖以生存的根本。历史上几次灭佛事件证明,佛教的发展不在于钱多钱少,僧多僧少,根本问题乃在于寺院道风的纯正。为避免佛教的世俗化与没落,各宗各派传统佛教的精髓,有必要做到不弃不离。如果放弃了对佛陀本怀的坚守,而让佛教的世俗化任其发展下去,真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
   3、在教育上,要有一个至死如一的坚守,那就是佛的素质。僧人是佛法弘扬的主体.是佛教能否发扬光大的决定性因素。僧众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佛教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社会大众看来,僧人是佛教的代表,能全面透彻地领悟佛教精神的僧人,不仅能为佛教的发展与兴盛不遗余力地贡献力量,而且一定能够代表佛教的健康形象。大力加强僧人的专业化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也是解决当代佛教世俗化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