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桑植白族祠堂的文化变迁研究
【6h】

桑植白族祠堂的文化变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 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 桑植白族祠堂产生的背景

一、祠堂的演变

二、桑植白族祠堂的地域和人文环境

第二章 桑植白族祠堂的发展及文化内涵

一、桑植白族祠堂的发展概况

二、祠堂的文化内涵

三、祠堂的功能

第三章 桑植白族祠堂文化的变迁

一、祠堂文化的变迁

二、桑植白族祠堂文化的复兴

三、当今白族祠堂文化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 影响祠堂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

一、显性因素

二、隐性因素

三、祠堂未来的走向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祠堂及其相关的文化,是中国乡村的一大特色,也是人们研究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祠堂文化,是集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地域特征等于一体的表现,它是宗族文化中最明显、也是最特殊的符号和载体。祠堂不单是普通的建筑群,还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了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祠堂在形态上是静止的物体,但它所承载的文化是动态的延续。时代的变迁,必然导致祠堂文化也随之变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怎样看变迁后的祠堂文化,如何利用祠堂这一独特载体,关系到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桑植白族是我国白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宋末元初(公元1253年)因为战争由云南大理出发辗转落籍到桑植,在长期与当地兄弟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又不完全同于大理白族的文化,其中尤以祠堂文化为代表。对于桑植白族祠堂发展的始末、祠堂文化变迁的研究,既要考虑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也要结合不同时期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制约。不同时期的祠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整个宗族乃至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阶段的祠堂文化,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本文以桑植白族祠堂为研究个案,在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祠堂的实际情况,分析祠堂由兴到衰再到兴的主要原因及过程,得出祠堂文化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结论。桑植白族祠堂的发展脉络是中国农村社会演变、发展的一个缩影。祠堂文化的变迁导致祠堂功能的变化,这一相辅相成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村落在每个时代所经历的变迁,而且揭示了其背后社会变革的真正内涵。探讨祠堂在现代社会发挥着不同以往的功能,揭示其在当今社会的新内涵,新意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也为桑植白族地区如何合理保护与利用祠堂提供具体、可见的依据和可行性建议,让祠堂的未来走向更加健康和完善的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