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移动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6h】

移动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1.2.2 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移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1移动互联网

2.1.1移动互联网的内涵

2.1.2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2.2 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2.1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2.2.2 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2.3移动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2.3.1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

2.3.2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2.3.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3章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

3.1 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机遇

3.1.1 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3.1.2 增强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3.1.3 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3.2 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挑战

3.2.1 高校传统课堂教学法受到挑战

3.2.2 高校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受到挑战

3.2.3 移动互联网下信息监管受到挑战

3.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挑战

3.2.5 大学生思想观念受到挑战

第4章 移动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4.1 创新高校课堂教学法

4.1.1慕课教学分析

4.2.2高校混合制教学法

4.2 搭建高校信息技术平台

4.2.1 创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

4.2.2 建立高校微博平台

4.4.3 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4.2.4 创建移动互联网下高校社区

4.3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

4.3.1 提升教育主体素养

4.3.2 强化运用移动互联网的能力

4.3.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4.4 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4.4.1 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4.4.2 优化自我教育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专业能力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和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使得移动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的研究成为题中之义。党中央对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视,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撑。
  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得以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的渠道和手段也得以丰富,同时增强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首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冲击,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高校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仍有待加强;第三,移动互联网下网络信息监管难度加大,网上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相互交织,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影响;第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素养和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稍显不足;第五,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价值观偏差。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可以有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此,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思政方法的创新:首先,借鉴慕课的网络教学模式,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同时利用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混合制教学;其次,推动高校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高校移动互联网社区等;第三,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主体素养和工作能力;第四,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强化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