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6h】

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研究依据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问卷调查法

2.2.3访谈法

2.2.4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满意度现状

3.1.1 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在训练满意度各维度上满意情况

3.1.2 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训练经费投入的满意度情况

3.1.3 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教练员指导训练的满意度情况

3.1.4 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训练场地设施条件的满意度情况

3.1.5 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训练科研监控的满意度情况

3.1.6 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教练员心理训练的满意度情况

3.2 影响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满意度成因分析

3.2.1教练员执教能力

3.2.2机制建设

3.2.3经费保障

3.2.4竞赛体系

3.2.5发展理念

3.2.6文化氛围

3.2.7运动员自身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2建议

4.2.1 建立“能上能下”的高水平田径教练员考核用人机制

4.2.2 加快推动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机制建设步伐,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训练提供制度保障

4.2.3 加大对高水平田径运动队专项经费的力度

4.2.4 借鉴美国田径竞赛体系,建立健全“以赛代练”的高校的田径竞赛体系

4.2.5 充分汲取国外田径先进发展理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田径训练体制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田径体育强国与其先进的田径发展理念是分不开的。

4.2.6 精心打造田径特色校园文化,着力提升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满意度田径特色校园文化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高校尤其是

4.2.7增加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实战和理论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展开▼

摘要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党中央的政策引导下,我国建立从“业余体校(初级)、省市体工队(中级)、国家队(高级)”三级训练体制,然而,该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学训矛盾”、运动员就业安置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尤其是“学训矛盾”,国家出台了“体教结合”政策,该政策历经20余年的实践,运动员学训矛盾依然未能得到彻底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又出台了“教体结合”政策,该政策的执行与实施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初具规模,在世界级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然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也同样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满意度是衡量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训练质量的指标之一。因此,研究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问题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究的命题。 本研究以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满意度为视角,选取了来自湖北地区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的94名田径运动员为调研对象,其中男性田径运动员68名,女性田径运动员26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了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整体满意度水平偏低。从训练经费投入来看,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训练服装及运动装备的投入满意度较高,对训练伙食营养补贴和竞赛奖励经费投入的满意度均比较低。从教练员指导训练来看,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和执教能力的满意度并不高。从训练的场地设施来看,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在田径训练场地设施的数量上满意度较高,而在质量的满意度上偏低。从训练科研监控来看,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训练科研人员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较低,对运动训练监控的满意度也比较低。从心理训练来看,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对教练员心理训练方法安排并不满意,对教练员心理训练效果的满意度较低。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教练员执教能力、经费保障、运动员自身、场地设施、心理训练、体育科研保障是影响湖北地区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训练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建立“能上能下”的高水平田径教练员考核用人机制;加大对高水平田径运动队专项经费的力度;增加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实战和理论培训机会;加大高校的田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科研保障制度和科研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