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美学四题
【6h】

城市美学四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城市:人类希望之所

二、城市:人类“沮丧”之地

三、重导和谐:对城市的美学思考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自然

一、自然自身的独特价值

1、中国传统的自然价值观

2、西方现代的自然价值观

二、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和谐

1、和谐的动因:具有互补性的差异

2、和谐的机制:“天人合一”与“生态和谐”

3、和谐的达成: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

三、城市建设如何善待自然

1、让自然在城市中自然地生长

2、将城市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市

第二章城市环境与历史

一、城市景观:人类文明的积淀

1、地域习俗的景观化

2、时代主题的景观化

3、政治规范的景观化

4、艺术风格的景观化

二、城市魅力在历史语境中得以张扬

1、典与雅

2、古与今

3、观与思

三、城市建设如何善待历史

1、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统一

2、物态性保护与情境再造的统一

第三章城市的市民家园感

一、家:市民情感维系的场所

1、家自身的特性:市民情感维系的基质

2、市民的痕迹:市民情感维系的途径

二、熟悉与亲切:市民生活在自己的城市之中

1、市民之环境:城市视作家园的前提

2、城市之生活:城市视作家园的基质

3、熟悉与亲切:对城市这一家园的审美欣赏

三、城市建设如何善待自己的家园

1、高扬“居住”这一城市生活的最高理念

2、尊重市民情感:市民才是城市的主人

3、提高市民的家园意识:对城市如同自己的家那样呵护

第四章城市个性的彰显

一、个性之美

二、城市个性缺失的症结

1、对“现代体系”的盲目崇拜

2、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复制与雷同

3、个性定位的盲从与错位

三、城市个性的构成

1、城市个性的构成要素

2、城市个性的构成方式

四、城市魅力孕育在个性之中

1、城市所发挥的特定功能:以北京与上海为例

2、城市所坐拥的自然风貌:以武汉与济南为例

3、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以西安与苏州为例

4、城市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以延安与韶山为例

5、城市所孕育的时代特征:以深圳与西昌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市民眼中,城市是市民生活体验的重要源泉,而在旅行者眼中,城市则如同一幅供人观赏的风情画。以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的“水都”威尼斯为例。在威尼斯,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汇聚一堂,就连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街道转角,你都会遇到一些建筑史上的奇迹与充满世界经典级绘画的艺术画廊。事实上,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城市如北京、巴黎、开罗,不仅坐拥着优美的湖光山色,也孕育着浓烈的艺术氛围与深厚的历史底韵。就这层意义上而言,城市堪称市民生活的希望之所。 然而,城市也一直饱受人们的争议。从《圣经》中所描述的罪恶之地——索达姆城(Sodom)和蛾摩拉城(Gomorrah)的无情毁灭到当代大城市的无限扩张之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城市中所滋生的一股暗流——大城市的疯狂扩张和人类自身欲望的极度膨胀。城市的理想价值从神圣的精神领域又重跌到世俗领域,原先作为城市精神象征的圣殿规模缩小了,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楼的工业庞然大物,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的柱子、高速公路、立交桥以其咄咄逼人的架势主宰着城市景观的价值体系——城市原有的历史厚重感、文化魅力被无情铲平,城市失去沉甸甸的历史底韵之后,不再是市民魂牵梦绕的家园。就这层意义而言,城市成为市民生活的“沮丧”之地。 城市既是人类希望之所,又是人类“沮丧”之地,这一尴尬事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这当然不只是城市的困境,同时也是人类自身的困境,是人类自身的欲望超过限度,从而破坏了人类与城市中本应和谐的关系,这便是城市困境与人类困境的症结所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类与城市之间的和谐永远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它孕育在我们人类与城市的现实之中,孕育在我们人类与城市所产生的诸问题之中。我们只能从人类与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在人类与城市的不和谐之处,找出这种和谐化的契机,以期实现人类与城市的最终和谐。 答案仍然只能在城市之中找寻,更为具体地讲,就是在城市环境之中找寻。这也是绪论所引申出来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四个章节中,论文分别从城市中所面临的四个不和谐层面着手,即一、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二、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三、城市缺乏市民家园的氛围感;四、城市自身缺乏鲜明个性来阐明人类与城市为何失去和谐、两者和谐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以及两者最终重导和谐的途径,以期重塑两者间的和谐。 首先,人类与城市不和谐之处体现在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上。城市是以人工手段改造自然环境比较彻底的地方。城市从其诞生伊始就是以改造自然与控制自然为其目的,这种思路一直贯穿在中外城市建设史之中,并且随着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而推向极致。在自然被驱逐出城市之外的进程中,前者不仅失去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并且也不再能与城市环境保持原有的和谐。但我们应注意到自然与城市环境都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财富,城市为自然增添了浓烈的历史人文底韵,而自然则为城市增添了许多感性与诗意,自然与城市环境如同两面价值之镜互相映衬对方之意义并反衬己身之内涵,最终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和谐发展。就这层意义而言,自然与城市环境两者的和谐相当重要。就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和谐而言,其和谐的动因是两者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活理想,更为重要的是这两者之间有着强烈的促成和谐的差异性与互补性;而和谐的机制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科学认知上的“生态和谐”;至于和谐的达成则是“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只有将自然重新拉入城市,只有在城市建设中善待自然,进而将整座城市打造成山水园林城市之后,我们才能言及自然与城市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类自身发展的和谐。 其次,人类与城市不和谐之处表现在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上。就城市环境而言,城市历史存于城市景观这样一个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载体之中,并且城市景观所呈现的历史是人类自身的历史,是人类自身的命运。历史名城的魅力不只限于城市景观华丽的外表、历史上的样式,或堪与艺术品相媲美的形式,而是凝结在这些历史景观背后人类自身奋斗的印记。但现今我们所遭遇的尴尬事实便是城市中的历史景观被无情毁坏、伪造,历史仅仅沦为娱乐的素材与消费的商品。然而我们应看到历史是人类自身的完善史,而戕害历史就是戕害人类自身。就城市景观与历史的和谐而言,我们首先应该将城市景观视作人类文明的积淀,不仅城市景观将人类文明的积淀实体化,更重要的是将其符号化;其次,一座城市的魅力是在历史语境中得以张扬,即在城市景观的历史价值中得以张扬。而城市景观的历史价值就是在城市景观的典与雅、古与今、观与思的关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相应地,我们在城市建设中便要妥善处理城市景观的历史与现在,乃至未来之间的关系,弘扬城市景观的历史价值。其中保护城市景观的典与雅是城市景观中善待历史的前提,以此为基础,处理好城市景观中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统一以及物态性保护与情境再造的统一。一言以蔽之,城市景观承载着城市那灿烂的文明,延续着城市自身的生命,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便是珍视人类自身的文明与生命,珍视城市景观与历史的和谐便是珍视重视人类自身发展的和谐。 另外,人类与城市不和谐之处表现在城市缺失市民家园的氛围感。市民在城市中最为重要的是居住;城市中最为重要的环境是家。家维系着市民真挚的情感,市民的生活痕迹牢牢印记在家这一环境类型上。将家扩大到整个城市,则是将整座城市视作自己生活的市民家园。其中,熟悉与亲切是是市民生活在市民家园的感受,相应地,城市则赋予市民的则是一份爱恨交加、难以割舍的情结。但就现今城市环境而言,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窘境却恰好是城市缺失这一作为市民家园的身份,以致城市与市民之间缺失和谐感——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无家可归的时代。重塑城市的市民家园感就是要让市民在城市中感受到“居住在家”的气息,让市民感觉这是自己生活的城市。具体到城市建设,便是如何将城市打造成适宜市民居住的家园,不仅使得市民能够在这座城市中居住(宜居),并且热爱在这座城市中生活(乐居),而高扬“居住”这一城市生活的最高理念、尊重市民情感以及提高市民环境意识是相应的具体措施。总之,只有将城市视作市民的家园,我们才能真实表达市民个体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与情感,而这便是为何要将城市塑造成市民家园的最终缘由。 个性,是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而展现出来的最为鲜明、最为强烈的城市特色;而之前所论述城市环境与自然、与历史以及与市民家园则是构成城市这一鲜明个性的要素,但我们应注意到,城市的个性决不是后三者的简单叠加,而应是在保证城市环境与自然、历史、市民家园之间和谐的基础之上,通过一定的构成方式呈现出来的城市整体意象。但令我们感到忧虑的事情是,现今许多城市缺乏或是丧失自己的个性,我们的城市正处于一场全球范围的“特色危机”的梦魇之中!因此如何张扬城市的个性之美,便显得尤为重要。就城市个性的构成而言,城市所履行的功能、坐拥的自然山水、蕴含的历史文化是城市个性构成的要素,而内涵与外在、可变性与稳定性、主旋律与协奏则是个性构成的三种方式。总之,城市魅力孕育在个性之中,城市的个性不仅能够彰显出城市的魅力,并且还能使得市民与城市间紧密地结合,使得市民或旅游者对这座城市有着更多的认同感与亲切感。 总之,城市美学不只是研究一座城市美与不美的问题,它牵涉到人类与城市的兴衰与成败。目前国内外遇到的城市建设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只有认真解决好城市以上诸层面的问题,我们才能需求最终达成人类与城市间的和谐,从而真正将城市塑造成市民生活的希望之所,一座适宜市民诗意栖居的天堂。

著录项

  • 作者

    陈李波;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 学科 哲学;美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陈望衡;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