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代声训研究
【6h】

汉代声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节前人研究概况

第二节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汉代声训概论

第一节声训的性质与判定标准

第二节汉代声训材料来源

第二章汉代声训的形式、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汉代声训的形式

第二节汉代声训的特点

第三节汉代声训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两汉声训与鱼侯两部的关系

第一节研究概况

第二节鱼侯两部的分合

第三节侯部虞韵字与鱼部虞韵字的关係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两汉声训与之部

第一节研究概况

第二节之部中之咍两韵的关系

第三节之幽两部的关係

本章小结

第五章两汉声训与脂微诸部的关系

第一节研究概况

第二节从诗文材料看脂微诸部的关系

第三节从声训材料看脂微诸部的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学者对声训所作的研究,已涉及到声训的本体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声训本体研究,涉及声训的界定,声训的表现形式,声训的术语,声训的类型各方面。声训应用研究,包括声训与词汇,声训与音韵,声训与义理发挥等关系。前人研究两汉声训,多依某一部着作进行讨论,其中以据《白虎通》、《说文》与《释名》为最多,全面的考察还不够。综合考察汉代声训,并用于汉代古韵韵部研究的,这个工作目前还不多见,应予充实和光大,本文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要对两汉时期的声训特点及与此有关的韵部分合情况作出客观阐述,就必须有较全面的材料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汉代声训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从中归纳出汉代声训的特点,同时利用这些声训材料对两汉时期若干韵部的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发掘汉代声训的音韵学价值。本文按照统一的而且比较严格的标准,搜集整理了两汉声训7300余条,并用以研究两汉古韵韵部分合的情况,冀能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收集汉代声训材料并对这些声训材料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是在所收集声训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应用研究。我们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分作五章,其中,第一、二章为声训的理论研究,第三、四、五章为汉代声训的应用研究。我们将后三章作为核心部分进行探讨。这样做的原因是,在两汉古韵韵部的考察上,前人虽已经作了不少有价值的工作,但从整体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专用汉代声训来考察两汉韵部的实践则更加少见。基于此不足,本文将就两汉声训材料立论,只根据两汉声训材料来说明两汉的韵部特点。具体分章与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汉代声训概论。主要论述声训的性质和判定标准,汉代声训的材料来源及特殊声训的取舍、收录条例等。我们对比分析了前人关于声训性质的界定,认为声训是用音近或音同的词作为训释的一种训诂方式,这种训诂方式的目的或在于阐明语源,或在于宣扬义理。在对构成声训二词的语音判定上,我们将以王力古三十二声母系统及古三十韵部系统为依据。为了考察我们的声训材料所反映的古韵系统与王力的古韵三十韵部系统是否相一致,我们用《广韵》的音韵系统对两汉学者所作构成声训的二词进行了检验,得到的结果和王力三十部古韵系统完全相合。这说明,在对两汉声训的考察上,王力三十部古韵系统是可依据的。在确定了声训的性质和判定标准后,本章对汉代声训的材料来源和特殊声训的取舍作了说明。本文的声训材料来自两汉正文和书注,共收集声训7300余条。 第二章对汉代声训的形式、特点及价值进行了研究。我们首先从训释方式、训释术语、构成声训二字的字形关系、声韵关系四个角度将汉代声训进行了分类。又对不同着作中声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着作中的声训宗旨不同,训释内容不同,释语详略亦不同。最后对汉代声训的价值进行了估计,认为汉代声训在音韵学、语源学及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三章研究两汉声训与两汉古韵中鱼、侯两部的关系。关于两汉时期鱼、侯两部的关系,诸家的观点不一。分歧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两汉时期的鱼、侯两部是否完全合为一部。第二,如果鱼、侯没有完全合为一部,那么侯部中的虞韵字是否与鱼部中的虞韵字合流。关于这两个问题,本章分三节来展开讨论。第一节为前人关于鱼、侯两部关系的研究。第二节为两汉诗文材料及声训材料所反映的鱼、侯两部的关系。本节首先对《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一书中"鱼部韵谱(上、下)"及"鱼部合韵谱(上、下)"所列韵段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汉代诗文材料所反映的鱼、侯两部的分合关系是难以确定的。在对汉代声训材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鱼、侯两部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不能归为一部。第三节利用两汉诗文及声训材料对侯部虞韵和鱼部虞韵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发现侯部虞韵在汉代时期并入鱼部虞韵的结论不能成立。 第四章研究两汉声训与之部。本章共分三节。第一节为前人关于之部问题研究的概述。第二节为之部中之、哈两韵间的关系考察。我们对两汉声训材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结合对诗文材料的观察,得出结论:先秦时期,之、哈两韵共存于古之部中;两汉时期,之、哈呈现分用的状态,这一现象在东汉时期尤为明显;魏晋以后,之、哈分为两部。第三节为之部和幽部间的关系考察。无论是先秦还是两汉时期,之、幽两部都存在着交涉的现象。关于这种交涉现象的成因,我们认为不是"方音入韵",而是历史音变,这一点在诗文和声训中都可得到证明。考察发现,在之、幽交涉的声训用例中,以幽部尤韵字和之部尤韵字、之韵字为最多。这种现象说明,汉代时期,之部中的尤韵字和之韵字正逐渐与幽部的尤韵字合流,中古时期的尤韵字也正是由它们汇合而成。 第五章研究两汉声训与脂、微诸部的关系。关于两汉时期脂、微诸部的关系,各家观点存在着分歧。一些学者认为两汉时期的脂、微诸部是合并的,另一些学者认为是分立的,持说对立明显。本章分三节进行考察。第一节为前人关于脂、微诸部问题研究的情况。第二节为两汉诗文材料所反映的脂、微诸部的关系。我们对《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的诗文材料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与分析,将脂、微诸部独用及通用的韵段进行分类与统计后,得出如下结论:两汉时期,诗文材料所反映的脂、微诸部呈合并的状态。第三节为两汉声训材料所反映的脂、微诸部的关系。声训材料显示,两汉时期的脂、微两部是分立的;与之相对应的入声韵质部和物部、阳声韵真部和文部也同样是分立的。我们认为,两种语言材料反映出矛盾的语音现象,是因声训对字形及语音的要求比诗文押韵严格而引起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综合运用了三种方法。其一,数据统计法。我们对数千条声训用例进行分析,将其制成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对这些材料进行统计与比对,进而作出定量、定性的分析。其二,音义兼证法。在对汉代声训的分析中,有时需要对被释词和训释词进行同源关系验证。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音义兼证法。在语音的判定上,我们以王力的上古音系统和音转标准为准则;在意义上的判定上,主要采用的是王宁的义素分析法。其三,资料比较法。前人在考察汉代古韵韵部分合特点时,多采用两汉诗文材料,本文考察两汉韵部所依据的材料是汉代声训用例,而这两种材料得出的具体结论差异是很大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将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材料进行分析,寻求不同材料产生不同结论的原因,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两汉古韵韵部的特征。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全面搜集整理两汉声训,并将两汉声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往研究两汉声训者,多依某一部着作中的声训进行讨论。虽然这些研究已经涉及到了声训的本体,声训在语源学、音韵学、文化与哲学方面的应用等,但将两汉声训全面收集起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考察还稍显欠缺。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汉代声训材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并从中归纳出汉代声训所特有的特点,同时利用这些声训材料对两汉时期若干古韵韵部的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发掘汉代声训的音韵学价值。 二、在声训的应用方面,全面运用两汉声训材料重新检验在两汉古韵分合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前人研究两汉古韵系统多是以两汉诗文材料为依据,如罗常培、周祖谟在《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中列举了大量的两汉诗文用韵来考察两汉古韵韵部的分合。在两汉古韵韵部分合特点的研究上,尽管两汉诗文材料非常重要,但声训也是不可舍弃的重要资料。本文将全面运用两汉声训来对两汉古韵分合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重新检验,以补韵文材料的不足。 三、在具体结论方面,本文得出了一些与诗文材料不同的结论。主要有:1,两汉时期,鱼、侯两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能归为一部。同时,侯部虞韵与鱼部虞韵也没有合流。2,两汉时期,之部中之、哈两韵呈现分用的状态,这一现象在东汉时期尤为明显。另外,两汉时期,之部中的尤韵字和之韵字正逐渐与幽部的尤韵字合流,中古时期的尤韵字也正是由它们汇合而成。3,两汉时期,脂、微两部是分立的,与之相对应的入声韵质部和物部、阳声韵真部和文部也同样是分立的。声训材料与韵文材料有时反映出矛盾的语音现象,可能是由于声训对字形及语音的要求比诗文押韵的要求会更严格的缘故。

著录项

  • 作者

    刘水清;

  •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 授予单位 武汉大学;
  • 学科 中国古典文献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骆瑞鹤;
  • 年度 2014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汉代;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