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改革
【6h】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改革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言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教育改革运动的促进

(二)观念和舆论的引导

(三)社会现实的呼唤

(四)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推动

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的改革

(一)幼稚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确立

(二)幼稚教育课程的改革

(三)幼稚教育师资的培养

(四)民间幼稚教育研究团体的出现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改革的评析

(一)幼稚教育改革的成就

(二)幼稚教育改革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起步、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的幼稚教育经历了一个从全面移植外国模式,到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的过程。本文通过考察这一时期的幼稚教育改革,探讨其成败得失,揭示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幼稚教育改革的背景。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改革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在五四运动时期开创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并借助国际、国内教育革新浪潮的推动而产生的。 第二部分探讨了幼稚教育的改革实践。主要包括:以《壬戌学制》为标志,确立了幼稚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以陈鹤琴的南京鼓楼幼稚园、陶行知的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和张雪门的北平幼稚师范为试点,进行的在幼稚教育课程改革和师资培养方面的实践;以促进幼稚教育改革为目的的各种幼稚教育研究团体的不断壮大。 第三部分分析了幼稚教育改革的成就和不足之处。这一时期的幼稚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理论上,形成了科学民主的儿童观和师生观,确立了以儿童生活和经验为基础的课程观,实施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课程上,颁布了《幼稚园课程标准》;师资上,推动了中国幼教师资本土化的进程,壮大了幼教师资的力量,并引起了政府对幼教师资培养的重视;规模上,幼稚园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有了显著增多。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课程组织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宽松的改革环境;幼稚教育发展不平衡。 第四部分为结语。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析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借鉴作用。就经验而言,包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文精神;献身教育事业的历史责任感等。就教训而言,幼稚教育改革因政府参与过少而未达到应有的良好效果。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如何提高当前学前教育水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等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