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丁俊晖现象”为例
【6h】

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丁俊晖现象”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前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个案研究法

2.2.2文献资料法

2.2.3专家访谈法

2.2.4逻辑分析法

2.2.5系统分析法

3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4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4.1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

4.2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成熟

4.3后“举国体制”时代

5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基础

5.1体育改革的深化

5.2竞技体育政策的开放

5.3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

5.4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5.5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改革的大力推进

6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7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7.1体育真正地回归社会

7.2更合乎公共财政原则

7.3开放的竞技体育体制

7.4属于真正的职业体育

8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8.1适合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运动项目的基本条件

8.1.1社会群众普及

8.1.2市场化、商业化程度高

8.2资金投入机制

8.2.1个人、家庭出资

8.2.2企业赞助

8.3训练、比赛机制

8.3.1自聘教练员

8.3.2体育协会主办竞赛

8.4利益分配机制

8.5运动员的管理机制

9推行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9.1必要性

9.1.1“举国体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滞后

9.1.2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

9.1.3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9.2可行性

9.2.1体育社会化的实施

9.2.2社会基础的日趋成熟

10推行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预期存在的问题分析

10.1成才风险

10.2文化缺失

10.3体育市场不够开放

10.4缺乏体育管理专门人才

11结论与建议

11.1结论

11.2推行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2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回顾中国“社会化”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体育社会化”始终是以竞技体育的改革为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单一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社会化的竞技体育模式,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化模式。本课题的研究以“丁俊晖现象”为引例,对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为加快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丁俊晖成功的案例作引子,引申我国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且就其产生的动因进行分析。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利用社会资金对运动员、教练员从日常吃住到训练、比赛费用的支持形式,其运动员的培养,主要来自社会力量,是一种真正的职业体育模式。在了解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根据竞技体育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研究竞技体育投资的利益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竞技体育,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增大竞技体育发展资金中社会资金的比重。探究市场化、商业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推行社会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预期存在的问题。合理使用计划手段与市场机制配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把国家办与社会办结合起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