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比较文化视角下的中日相互理解
【6h】

比较文化视角下的中日相互理解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引言

一、中日相互理解的历史进程

(一)相互理解的概念界定

1.相互认识

2.相互理解

3.相互信任

(二)中日相互理解的历史进程

1.中日相互认识的初始阶段(1840-1914年)

2.中日相互认识的深入阶段(1914-1945年)

3.中日相互认识的持续阶段(1945-1972年)

4.相互理解的开始与进展(1972-至今)

二、影响中日相互理解进程的因素

(一)中日相互理解进程的有利因素

1.地缘因素

2.历史因素

3.文化因素

4.国家政策

(二)中日相互理解进程的限制因素

1.相互认识不足

2.历史认识问题

3.新形势下的不确定性

(三)中日相互理解进程的认知主体内化与文化

1.国民性格与民族心理

2.认知主体内化与文化

三、中日文化比较与相互理解进程

(一)“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

(二)中日文化的异同

1.中日文化的“大同”

2.中日文化的“小异”

(三)从比较文化看待中日相互理解的进展与不足

1.文化与中日相互理解取得的进展

2.文化与中日相互理解存在的不足

四、增进中日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增进中日相互理解的前提:尊重他者

1.相互尊重是世界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2.相互尊重是相互理解的内在要求

3.相互尊重重在尊重文化差异

(二)学理层面:加强文化交流,形成“文化自觉”

1.辩证看待各国文化间的互动

2.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关于文化作用的认识

3.“文化自觉”模式

4.加强文化交流,形成中日“文化自觉”

(三)具体操作层面:开展公共外交和加强地区合作

1.开展公共外交

2.加强地区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长远来看,依据层次、程度、范围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认知要依次经历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过程。中日相互认知始于近代,并在战争中开始与持续,在敌对中深化,在交往中发展,整体呈现出跌宕起伏,向前发展的态势。目前,中日相互认知处于相互理解阶段。可是,两国相互理解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历史认识问题。对此,本文从相互理解的影响因素入手,认为文化是影响中日相互理解的最有利因素,历史认识问题则是最大的障碍。由此,本文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对中日文化进行比较,并从国民性格与民族心理来看待两国国民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所体现出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而提出增进中日相互理解的有效途径。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相互认知及其三个阶段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中日相互理解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第二部分主要对影响中日相互理解的因素进行分析,寻求推进中日相互理解的“突破口”。第三部分主要从文化因素入手,对中日文化进行比较,并以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国民性格与民族心理为依托,对中日相互理解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予以剖析。第四部分则以文化与相互理解的关系为着眼点,提出增进中日相互理解的有效路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文化与相互理解存在密切的联系。中日相互理解进程中存在的相互认识不足、历史认识问题等均植根于两国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特性来看,这些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双方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加强文化交流,谋求“文化自觉”。此外,两国政府应继续开展公共外交与加强地区合作,为中日相互理解进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与恰当的时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