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目的论、功能和意识——目的论功能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若干思考
【6h】

目的论、功能和意识——目的论功能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若干思考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功能、意识在以前的哲学中是独立的研究课题,自目的论功能主义诞生之后,它们不仅被建立了内在的关联,而且成了以意识为中心的统一的研究领域。目的论功能主义是当今西方哲学中在进化论推动下、伴随自然化的“生物学转向”而出现的一种最新的关于心灵的哲学理论,是在总结概括自然科学有关领域最新成果基础上而诞生的最新唯物主义形式,不仅改造和发展了目的论,将其塑造成了唯物主义的“新目的论”,而且基于这种理论和功能主义的最新成果对传统的心灵哲学问题作了建设性回答,极大推进和丰富了人类的心灵认识、自我认识。研究和考察目的论功能主义既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心灵哲学的最新走向,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全面考察目的论功能主义的起源、演变、主要内容、理论形态和最新走向,并在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目的、功能、意识的理论基础上,对目的论的重新评价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当代发展以及中国心灵哲学的建构作出自己的思考。
   当代目的论思潮既是当代生物学转向和有关哲学分支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又与历史上几起几落尤其是达尔文的目的论思想有一定的联系。为了弄清当代目的论的根源、实质、特点和价值,本文先考察了目的论在西方思想上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论述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中的六位有代表性的人物的目的论理思想。文章接着指出:功能主义作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影响最大、追随支持人最多、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理论,既具有深厚而坚实的哲学和科学根基,从哲学认识发展的逻辑进程来说,它是物理主义运动的一个逻辑结果,同时又是西方哲学属性主义、形式主义演变发展的产物。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中已经包含着功能主义的萌芽。后来的经院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都根据当时的科学成果对心灵的本质作了有功能主义倾向的说明,尤其是霍布斯、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在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有力地论证了心灵作为属性、机能的本体论地位。
   目的论功能主义是在克服非目的论功能主义理论的困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本文接下来花专章考察了非目的论功能主义起源、演变、主要内容、形式以及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文章指出:功能主义是-种非常复杂的心身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功能属性说明心理属性,用功能状态解释心理状态。如果我们把“还原”、“自然化”理解为用科学术语说明那些尚存疑义的属性,即“只要有可能,就要用已知实在中的构造取代关于未知实在的构造”,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功能主义的实质就是要将心理状态还原为功能状态,用后者对前者进行自然化。
   本文的重点是研究目的论功能主义的起源、演变、基本观点、主要代表人物的有个性的思想及论证,然后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揭示目的论功能主义的实质、特点和价值。文章指出:新目的论功能主义是一种为待解释项提供终极性解释的理论,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把它分为解释项和被解释项,前者是为解释提供根据和基础,即目的,后者是要解释的对象。然而,与旧目的论功能主义相比而言,新目的论功能主义具有崭新和丰富多彩的目的范畴,其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它从进化史和发生学的角度,追溯了目的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认为目的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前-选择和前-进化塑造并赋予有机体的,并随着有机体的诞生、发展而诞生和发展。第二,从共时态的角度研究了目的与有关物理世界的关系,认为目的依赖于有机体的相应的物理结构和过程,由其例示或实现(realization)。第三,从目的自身的体与用的角度,对其“自相”展开了分析,对目的的本质、运作机理、标志性特征等作了多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明确提出了“目的是自然现象”的重要命题。第四,在目的的存在和解释范围上,强调目的只是有机体所具有的一种属性,而不是万物普遍具有或追求的东西,因此其解释力只局限于生命范围。
   最后两章的任务是在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功能、目的和意识的论述的基础上,在总结概括目的论功能主义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建构中国式心灵哲学作出尝试性探讨。文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目的、目的论作了独到的探讨,尽管他们反对夸大目的作用的唯心主义目的论,但同时又在对目的作唯物主义说明的前提下,对目的与大脑乃至与人的发展、实践、意识的起源和发展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历史的说明。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对精神或意识的本质的规定不仅得到了现代有关自然科学成果的进一步证实,而且也为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各种形式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默认。但是,我们又应该而且必须看到:最近30多年西方心灵哲学的迅猛发展也给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和尖锐的挑战。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像其他形式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取消论除外)一样承认:“精神”、“意识”或“心理”等心理语言有指称,那就是人脑的机能、属性。但是人脑的功能属性又是什么呢?与人脑的其他功能属性如神经生理的、物理化学的有何不同?如果没有不同,也就是说,心理语言的所指就是物理语言的所指,那么这不就陷入了还原论、等同论吗?因为还原论、等同论至少强调两个层次的还原或等同,一是将心理语言还原为物理语言,一是将两种语言的所指等同,即将所谓的心理现象等同于人脑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如果认为心理语言所指的是不能还原为物理语言所指的东西,即指称神经生理的、物理的功能属性之上的功能属性(即使后者依赖于前者),那么这不又等于陷入了二元论吗?因为根据一种新的规定,二元论有实体二元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和属性二元论(心理的功能属性和物理的功能属性)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一元论似乎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窘境,即要么是还原论,要么是属性二元论。难道这就是它的最终的逻辑结局吗?它能突破上述困境而跃入新的境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吗?当然还有待我们去探索。认识发展的逻辑是:认识所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正是它的突破和质的飞跃的契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