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农民主体性研究
【6h】

马克思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农民主体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导论

(一)主体性的历史演变

(二)学界对主体性概念的界定

(三)农民主体性的内涵

一、受动与能动:农民主体性的纵向研究

(一)农民主体的受动性

(二)农民主体的能动性

二、个体与群体:农民主体性的横向研究

(一)农民群体主体性的内部关系

(二)农民群体主体性与领导核心

(三)农民群体的主体性效应

三、主体与客体:农民主体性的异化研究

(一)农民主体的异化

(二)客体世界的反主体化

四、提升农民主体性的设想

(一)纵向主体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二)横向主体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三)异化主体性问题的解决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民作为我国人口最为庞大的群体,始终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已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深刻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作为农村社会的主人,农民群体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思想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使得农民的民主权利难以获得保障,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和压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以及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行,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开始觉醒,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逐渐形成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好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民主体性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农村的面貌已焕然一新,但农民主体性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某些方面农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依然缺失,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到农民主体性缺失的深层原因,并采取相应办法进行改进,从而释放和发挥农民的主体能动性,加快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马克思的主体性哲学理论长期以来被许多人视为抽象的哲学公式,而忽视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且最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体性哲学是建立在人学基础上的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的哲学,对其抽象或是形而上学的阐释和解读,必然难以把握重点和内在精髓,使其丧失原本所具有的对现实中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参考价值。马克思主体性哲学具有科学的内涵,并自其创立以来一直在哲学和人学领域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对现实社会的人具有卓越的解释力和极大的借鉴意义,由此本文将以当代中国农民作为主体对象,通过受动与能动的纵向研究、个体与群体的横向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异化研究三个层次剖析当代中国农民的主体性,深刻揭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现实价值。同时以创新性的哲学视角来解读当代农民的行为逻辑,探索其背后隐藏的深层矛盾,为国家现代性建构要求下的新时期农民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参考视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