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元文化对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的影响研究
【6h】

多元文化对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文化与自我构念

2.1.1 自我构念的相关概述

2.1.2 双文化个体自我构念的动态建构性

2.1.3 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自我构念的相关研究

2.2 文化与自传体记忆

2.2.1 自传体记忆的相关概述

2.2.2 自传体记忆的跨文化研究

2.2.3 双文化个体自传体记忆的相关研究

2.3 蒙古族相关研究

2.3.1 蒙古族文化

2.3.2 蒙古族个体文化认同与双语态度的相关研究

2.3.3 蒙古族家庭教育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总体研究思路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一 蒙、汉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的比较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被试

4.3.2 测量工具:一般自我构念量表(SCS)

4.3.3 实验程序

4.3.4 方法与统计

4.4 研究结果

4.4.1 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特征

4.4.2 汉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特征

4.4.3 蒙、汉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的差异比较

4.5 分析与讨论

5 研究二 蒙古族双语大学生的自传体记忆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被试

5.3.2 自传体记忆测量

5.3.3 实验程序

5.3.4 方法与统计

5.4 实验结果

5.5 分析与讨论

6 总讨论

7 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自我构念量表(汉语修订版)

附录二 自传体记忆量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我是文化的产物,文化以无处不在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自我建构。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和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兴趣已经从关注自我构念的文化差异转移到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个体自我构念的动态建构性。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内化了东西方文化(集体主义——个体主义)的双文化个体(如亚裔美国人、香港人)展开,大量研究结果均验证了Hong等人基于动态建构理论提出的文化框架转换模型,即双文化个体能依据情境中随时变化的文化要求通达不同文化的自我构念(独立型自我——互依型自我)。
  我国是东方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者,他们“逐水草而居”,崇尚自然,开放自信,个性独立自主,拥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和独立的语言文字。同时,他们也深受国内主流集体主义文化的熏陶。这使得蒙古族个体自我构念的形成和发展势必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两项研究旨在探讨:(1)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的特点;(2)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蒙古族大学生的自我构念是否存在动态建构性。
  研究1以48名蒙古族大学生和49名汉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一般自我构念量表(SCS)测量被试的自我构念。结论:蒙古族大学生属于双文化型自我构念(高独立型与高互依型并存),区别于汉族大学生的互依型自我构念。
  研究2以95名蒙古族双语大学生为被试,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蒙语组(47人)和汉语组(48人)。实验要求两组被试分别使用蒙语和汉语来完成自传体记忆任务。考察指标包括:记忆取向、经历类型及情绪性。结论:汉语组被试自传体记忆的社会取向显著高于蒙语组,反映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的动态建构性。此外,蒙古组大学生在回忆中较多提及家庭经历,且蒙语组在回忆中相比汉语组被试更多地提及情绪词,这反映了早期经历和民族文化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