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零熟悉度开始的即时通信中的人格和人际内涵探索
【6h】

零熟悉度开始的即时通信中的人格和人际内涵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即时通信

2.2 人格表现

2.3 人格知觉

2.3.1 人格知觉的研究

2.3.2 人格知觉的准确性

2.4 人际环形模型和人际互补原则

2.4.1 人际环形取向的研究

2.4.2 人际互补原则

3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

3.1 研究问题

3.1.1 即时通信中的人格知觉及其与词语使用的关系

3.1.2 即时通信中人格表现与词语使用

3.1.3 即时通信中的人际互补与人际关系

3.2 研究意义

3.3 研究假设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目标

4.1.2 研究框架

4.2 被试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程序

4.5 数据初步整理

4.5.1 关于即时通信中文本的整理

4.5.2 互动/关系满意度

5 研究结果

5.1 人格知觉

5.1.1 各种来源的人格知觉的基本描述统计和差异检验(均值水平)

5.1.2 人格知觉的准确性

5.1.3 影响人格知觉的准确性的因素

5.2 人格表现:词语使用

5.3 人际互补

5.4 相似及互补与关系满意度/质量的关系

5.4.1 互动双方在亲和性维度上处于相似位置

5.4.2 互动双方在能动性维度上处于相反位置

6 讨论

6.1 即时通信中人格知觉及其与词语使用的关系

6.2 即时通信中人格表现与词语使用

6.3 人际互补与关系满意度/质量的关系

6.4 本研究的不足及价值

6.5 未来研究方向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人们的沟通互动和了解他人提供新的机会和渠道,包括人际关系建立的初始阶段。即时通信(IM)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网络应用,人们通过即时通信建立了成千上万的新的人际关系。即时通信沟通方式在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基础上延伸了个体和人际关系,也为人格表现和收集信息来知觉判断他人人格提供新的场所。在“人格特质——互动中的人格表现——人格知觉”和“一方的人格特质和具体的互动行为——另一方的人格特质和具体的互动行为——人际结果和任务结果”的框架下,从人格表现、人格知觉两个视角来探索即时通信中的人格议题,并进行人际互补分析。
  在学校招募298名大学生,随机配成149对零熟悉度互动对子。首先,被试在大五和人际特质量表上进行自我报告,同时邀请一位朋友对其做出人格知觉。随后,随机配对双方在“认识对方”的互动任务下,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与互动对象进行30分钟左右互动(平均互动回合数为48个,平均互动时间为35分钟);互动结束后,再用大五和人际特质完成对对方的人格知觉,并完成人际关系满意度量表(包括关系评估量表,感知到的关系质量量表,人际吸引量表)。
  数据分析分为三个部分:即时通信中的人格知觉、词语使用和人格表现、人际特质相似或相反对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人格知觉视角的研究关注人们获得某个知觉目标的词语使用情况后,继而对其人格特质进行知觉判断所依据的信息和准确性进行探索。同时探索影响人格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包括知觉的特质,知觉者,知觉对象等。人格表现视角的研究探索人格特质在词语使用上的表现,包括自我知觉的人格特质与即时通信互动中的词语使用的相关(人格特质表现在具体的互动中的词语使用上),互动对象知觉的人格特质与自己在即时通信互动中的词语使用分析(利用词语线索进行人格知觉)。互动双方的互补分析及其人际效果,即人际互补(亲和性相似或能动性相反)对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1)人格知觉上:①总体上,自评-他评-朋友评定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其中,朋友评定与自我评定的相关性最高,在七个变量(大五人格: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人际维度:亲和性、能动性)上平均达到0.41的中等偏低程度相关,通过即时通信初始互动之后,互动对象的人格知觉准确性只有较低程度(平均为0.22),而朋友和一个仅初次互动的他人对同一个人的知觉的一致性(共识)更低(平均为0.13)。②影响人格知觉准确性因素分析:知觉的特质(能动性、外向性、开放性上最高,尽责性、神经质次之,随和性和亲和性最低)、知觉者(高尽责性知觉者能更准确的知觉互动对方人格)、知觉对象(人际特征越典型的个体被知觉的准确性倾向于越高)、双方之间的关系(朋友知觉准确性高于即时通信中的初次互动对象)。
  (2)人格表现上:①自我报告人格与自己的词语使用、互动对象评定的人格与自己的词语使用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如自评神经质维度与负向情绪词(担忧、猜疑、报复)、悲伤词(心痛、沮丧)等存在显著相关。②自我报告人格与自己词语使用之间的相关性更多、更高。
  (3)人际互补(相似或相反)与关系满意度:①采用2×2组间设计的方差分析,自变量为P1亲和性(P1高亲和性、P1低亲和性)、P2亲和性(P2高亲和性、P2低亲和性),因变量为我对互动对象评定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互动对象对我评定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总分。结果发现在亲和性上处于相似位置,人际关系满意度更高。②采用2×2组间设计的方差分析,自变量为P1能动性(P1高能动性、P1低能动性)、P2能动性(P2高能动性、P2低能动性),因变量为我对互动对象评定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互动对象对我评定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总分。结果发现在能动性上处于相反位置,人际关系满意度更高。
  最后,反思了本研究的不足,包括被试性别的选择和配对、朋友评定的熟悉度问题、测量工具的限制等。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包括在实验室中通过词语使用的人为操作检验词语使用的人格内涵、陌生的第三方评定的差异、计算机媒介沟通与面对面沟通的对比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