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容斋随笔》两汉史研究初探
【6h】

《容斋随笔》两汉史研究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研究现状

一、史实评论

(一)洪迈论两汉史之内容

1、政治方面

2、历史方面

3、道德方面

(二)洪迈论两汉史之特点

1、强调始终,重点论述两汉初期以及两汉晚期的史实

2、重视人力,对两汉人物的评价占绝大篇幅,并且有重文轻武的趋势

3、善用对比,通过与其他时代的史实相较,体现洪迈对两汉史实的认识

二、史实考证

(一)典章制度

I、职官制度

2、法律制度

3、礼制

(二)世情民俗

1、节日节气

2、习俗信仰

3、饮食习惯

4、书文习惯

三、史书评价

(一)洪迈之史家修养论

1、洪迈论史家之史才

2、洪迈论史家之史识

(二)洪迈之史书考证

1、字词释义,两汉史书中所用的一些特殊字词,很有深意,洪迈着力对这些字词进行释义,以方便后人读解

2、辨伪订误,洪迈对两汉史书中有待商榷之处,在随笔中亦有论及,溯源究根,务求还原史实原貌。

3、补遗查漏,诸家对《汉书》多有注解,而洪迈就《汉书》中一些没有被注解的地方,予以考证,有利于后人对《汉书》的理解

四、苏轼与洪迈论汉史之比较

(一)洪迈重苏公

1、眉山苏氏与鄱阳洪氏

2、党争碾压下苏洪

(二)苏轼、洪迈论汉史之比较

1、论君王

2、论臣子

3、论汉末之才

4、论司马迁与《史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洪迈所著《容斋随笔》是南宋最有学术价值的史料笔记之一,内容丰富,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洪迈所论两汉史。洪迈对两汉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洪迈两汉史研究的成果,对今人研究汉史以至其他朝代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洪迈对两汉史实的评述包含政治、历史和道德三个层面。政治层面,意在以史为鉴,汲取两汉国治的积极举措。历史层面,以客观事实为依托,探索朝代兴衰之规律,并通过历史人物的浮沉探究历史原貌。道德层面,以两汉人物为例,褒善扬恶,树立臣民行止之榜样。洪迈评述两汉史有其独特性,一是强调始终,重点论述两汉初期以及两汉晚期的史实;二是重视人力,对两汉人物的评价占绝大篇幅,并且有重文轻武的趋势;三是善用对比,通过与其他时代的史实相较,体现洪迈对两汉史实的认识。
  洪迈对两汉史实的考证,有助于后人对两汉社会的全面认识。洪迈对两汉典章制度的考证,考察了汉朝政治层面上的建设;对世情民俗的考证,有助于世人对汉代社会生活的认识,一些风俗习惯对后世影响深远。
  司马迁与《史记》、班固与《汉书》、范晔与《后汉书》,是洪迈研究汉史的主体史料。洪迈高度评价了三位史家及其所撰史书,对三人为后世治史者撰史树立的典范作用予以称赞。洪迈对三部史书以及史家的评价,透露出他本人对史家修养方面的要求。此外,洪迈对三部史书的考证部分,包括字词释义、考辨是非,补遗查漏等方面,集中反映了洪迈研究汉代史书所取得的成果。
  据读者统计,洪迈在随笔中论及苏轼次数之多,远超过其他人物,非常值得世人注意。洪迈与苏轼有着相似的家风,且二人仕途不顺,颇受党争之害。洪迈与苏轼在对两汉史的论述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洪迈对两汉史特别是两汉人物评论时,引用了苏轼的观点,甚至一些评语与苏轼之论有很高的相似度;但二人对两汉史的论述亦有相左之处。总而观之,二人之论欲意借古人之事辩当世之非,亦反映出二人于政治、于人生之观念与态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