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中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探讨——以梁山一中为例
【6h】

高中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探讨——以梁山一中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2 梁山一中现状引起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学困生理论概述

2.1 学困生研究现状

2.1.1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

2.1.1 国内研究成果及现状

2.2 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2.3 学困生的表现

2.3.1 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基础知识薄弱

2.3.2 阅读理解能力差,认知不顺畅

2.3.3 学习积极性低,自信心与上进心不足

2.3.4 注意力分散,自律能力差

2.3.5 心理问题相对多发

2.4 学困生的类型

2.4.1 暂时性困难学生

2.4.2 能力型困难学生

2.4.3 动力型困难学生

2.4.4 整体型困难学生

2.5 学困生研究的理论基础

2.5.1 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论

2.5.2 元认知(Metacognition)策略

2.5.3 最近发展区(ZPD)理论

第3章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回收

3.1.3 调查数据统计

3.2 学困生形成原因

3.2.1 个人因素

3.2.2 家庭因素

3.2.3 学校因素

3.2.4 社会因素

第4章 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4.1 学困生转化的案例分析

4.1.1 该生的基本情况

4.1.2 该生的成因分析

4.1.3 该生的转化实践

4.2 学困生转化的基本原则

4.2.1 尊重原则

4.2.2 信任原则

4.2.3 平等原则

4.2.4 激励原则

4.2.5 宽容原则

4.2.6 因材施教原则

4.2.7 循序渐进原则

4.3 学困生转化策略

4.3.1 学习策略的辅导

4.3.2 教学策略的改进

4.3.3 情感教育策略

4.3.4 环境教育策略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不存在影响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原发性生理障碍,在学习基础和非智力因素等影响下,学业水平在某个时间段或者较长一段时期无法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依托日益丰富、系统化的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我国正大力推行和普及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尽管如此,由于自身及周边环境带来的的各类复杂因素的影响,学困生这一群体却在各地区、各级别学校中一直占据着一定比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长足进步,人们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能够接受基础教育的人数大为增加,而在此大背景下,各级学校学困生的数量也相应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这种现象的出现明显与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相悖离,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和负担,更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的长远发展。高中阶段作为要为个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学困生转化的末班车,对高中学困生的研究以及转化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近年来,梁山一中的整体教学水平稳步上升,但是学困生的数量却不降反升,体现出学校教育中对学困生教育的忽视。为了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困生教育的重视,提高学困生学业水平,笔者选取梁山一中高二部分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源较多以及民风民俗等实际情况,以设计调查问卷、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本校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将学困生的成因归纳总结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并针对每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为了转化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总结出学困生转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学困生转化奠定基础。最后,依托最近发展区理论、元认知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具体原因,笔者从学习策略、教学策略、情感教育策略和环境教育策略四个方面提出学困生转化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求能达到最优的学困生转化效果。希望本次研究能为学困生个体的长远发展和本地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并为学困生的进一步研究相关提供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