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不均衡测度与均衡政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6h】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不均衡测度与均衡政策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结构、内容及可能创新点

1.4.1 研究结构与内容

1.4.2 研究可能创新点

2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测度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地城市流转的概念界定

2.1.2 福利及农地城市流转的福利界定

2.2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变化测度:理论基础

2.2.1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2.2.2 土地收益分配相关理论

2.2.3 经济学中局部均衡理论

3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均衡“三层次’’分析框架推演

3.1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均衡分析:整体框架的逻辑推导

3.1.1 均衡的概念阐释

3.1.2 福利的概念阐释

3.1.3 福利均衡的概念阐释

3.1.4 福利均衡分析框架推导

3.2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均衡分析框架:总福利层面的细化

3.3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均衡分析框架:不同集团福利分配层面的细化

3.4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均衡分析框架:农民内部福利变化及其差异的细化

4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不均衡现状研究:以广东为例

4.1 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的现状与特征

4.1.1 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的现状

4.1.2 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的特征

4.1.3 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的变化历程

4.2 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的利益分配机制现状

4.2.1 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的利益补偿机制的现状

4.2.2 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中政府收益的现状

4.3 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福利不均衡的现状

5 农地城市流转中总福利均衡目标分析与不均衡测度

5.1 农地城市流转中总福利均衡目标分析

5.1.1 总福利均衡的理论依据

5.1.2 基于总剩余角度考察农地城市流转总福利的实际表现

5.1.3 农地城市流转总福利均衡与总福利不均衡的分析思路

5.2 农地城市流转中总福利不均衡(即总福利损失)的理论分析

5.2.1 理论假设

5.2.2 农地城市流转中总福利损失的理论分析

5.2.3 测度农地城市中流转总福利损失的模型

5.3 农地城市流转中总福利损失的实证分析

5.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3.2 模型的估计和结果

5.3.3 农地城市流转总福利损失测算

5.4 结论与讨论

6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分配的均衡目标测算与不均衡测度

6.1 引言

6.2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分配的均衡目标测算

6.2.1 研究范围界定

6.2.2 基于权利贡献角度的农地城市流转福利增量形成分析

6.2.3 基于权利贡献的福利增量分配均衡目标测算模型构建

6.2.4 福利增量分配均衡目标实证测算——以广东省8个典型城市为例

6.2.5 小结

6.3 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分配不均衡测度

6.3.1 三层次土地交易市场中农地城市流转福利分配理论分析

6.3.2 农地城市流转中三层次福利分配模型推导

6.3.3 数据来源与测算说明

6.3.4 福利分配不均衡现状的实证测度:以广东21个地级市为例

6.3.5 小结

7 农地城市流转农民内部福利均衡目标界定与不均衡状况测度

7.1 引言

7.2 农民内部福利变化与福利差距的均衡目标界定

7.3 农民内部福利不均衡测度的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7.3.1 研究方法选择

7.3.2 数据说明

7.4 福利评价指标选择、边界值设定与赋值

7.4.1 福利评价功能性指标选择

7.4.2 各类功能性指标的边界值设定与赋值

7.5 农民内部福利不均衡测度的实证过程

7.5.1 各类功能性指标权重的测算

7.5.2 农地城市流转前后农民福利指数测算

7.5.3 失地农民内部福利差异的三类指数测算

7.6 小结与讨论

7.6.1 研究小结

7.6.2 讨论与说明

8 结论、政策建议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1.1 关于农地城市流转总福利均衡

8.1.2 关于农地城市流转不同利益集团福利分配均衡

8.1.3 关于农地城市流转农民内部福利均衡

8.2 农地城市流转福利均衡政策建议

8.2.1 农地征收制度的改革建议

8.2.2 土地收益分配及利益保障机制建设的相关建议

8.2.3 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8.2.4 土地税收的相关政策建议

8.2.5 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相关政策建议

8.2.6 土地宏观调控机制的政策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8.3.1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地城市流转是我国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途径,整个流转过程伴随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用途的变化,流转前后土地用途在农用与非农用之间的巨大差别、土地产权性质和权能在农村集体所有和城市国有之间的显著差异,都造成土地本身的价值以及给相关利益主体所带来福利的巨大变化。现实中,一方面部分失地农民因征地而致贫、养老医疗和生计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征收高价出让的方式占有巨额的农地城市流转增值收益、开发商凭借其土地二级市场(即房地产开发销售市场)的卖方优势地位而获取丰厚的房地产开发利润,这一系列利益分配失衡的格局必然导致诸多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而低成本征地、忽视农地城市流转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不可逆影响,可能导致农地过度流转,并带来社会总福利的损失。而福利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评价指标,被广泛用于评估个人或群体的生产生活状态、公共政策绩效以及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本文正是从福利和均衡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农地城市流转活动自身的特点,从总福利层面、不同权利主体福利分配层面以及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福利变化层面,研究和界定福利均衡目标是什么,测度福利不均衡的状态和程度,进而得出实现各层次福利均衡的公共政策和建议。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典型性和区域内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农地城市流转特点的差异性,以及获取数据资料的便利性,本文选择以广东省为例,从全省层面和21个地级市层面开展实证研究。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标,全文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
  第一部分是绪论。从引入本文的研究主题、分析研究的背景出发,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以及开展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对农地城市流转福利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和总结,以图寻找本文研究的机会和切入点;并进一步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所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阐述,对可能的创新点进行分析和列举。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从界定农地城市流转和农地城市流转福利的概念出发,圈定本文的研究主题范围。梳理福利经济学中定量研究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的有关基础理论,并以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作为测度和评价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理论基础;另外还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农地发展权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研究不同利益主体的福利分配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对经济学中的局部均衡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进行梳理,为研究农地城市流转的总福利均衡和福利损失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分析框架。从均衡和福利均衡的概念阐释出发,推导出福利均衡分析的三层次框架,即总福利、福利分配、同一群体内部福利变化与福利差距,然后从这三个纬度进行细化阐述。总福利均衡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依据边际原则测算农地城市流转总福利最大化即均衡目标实现的条件,将实际的农地城市流转量与均衡目标下的流转量相比较即可得到相差的流转量带来的福利损失。福利分配均衡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从各利益主体的权利贡献角度测算实现福利分配均衡目标下的各自福利分配额,然后分三层次土地交易市场分别测算归属于农民和村集体、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三类利益主体的实际福利分配额和比例,将均衡目标的分配比例与实际比例相对照,从而得出福利分配不均衡的程度。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福利变化与福利差距的均衡分析的基本思路则是,首先界定该层次福利均衡的目标是流转后与流转前相比,农民的福利不减少、农民之间的福利差距未拉大;然后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测算流转前后福利指数的变化和反映福利差距的不平等指数,从而判断在这个层次是否实现福利均衡。
  第四部分主要基于统计数据从广东省层面对农地城市流转的现状、收益分配现状以及福利不均衡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全省农地城市流转的规模、范围、速度、形式以及流转后的用途结构进行现状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图表分析流转的主要特征和流转的变化历程。通过梳理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利益补偿政策、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内容以及失地农民的社保体系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图表分析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中政府收益情况。最后针对总福利、福利分配与失地农民福利等三方面进行定性的描述性分析,以反映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福利不均衡的现状。
  第五部分主要对农地城市流转的总福利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从买方垄断和外部性两方面对农地城市流转总福利损失开展理论研究,然后通过建立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C-D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地城市流转的边际收益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另外通过测算农地的边际生态价值和边际社会价值,将其纳入到农地城市流转的边际成本函数,进一步拟合出农地城市流转的需求函数和完整的供给函数,最后在供求函数基础上测算社会总福利最大化(即总福利均衡)的农地城市流转最优数量,将其与实际的农地城市流转量进行对比,得出的过度流转量所对应的福利量就是农地城市流转的总福利损失的大小,即实现了总福利不均衡测度。
  第六部分从不同利益主体福利分配层次分析和测算福利分配的均衡目标与不均衡状况测度。依据权利贡献分析法测算各个利益集团所分享的福利份额的均衡目标,通过剖析流转中“征收—转用出让—开发”等不同环节各个主体对福利增量的贡献及其形成机制,构建均衡目标下农民及村集体、地方政府、开发商应分享福利增量的测算模型,以广东省8个典型城市的土地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进行实证测算。研究表明,福利分配均衡的标准应是依据各利益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和投资贡献,均衡目标下各主体的福利分配差距明显小于现实的福利分配差距,均衡目标下的福利分配区域特征表现为:经济越发达地区政府和开发商与农民和村集体之间的福利分配差距越大。将整个农地城市流转过程划分为农地征收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二级市场,相对应的利益主体包括农民和村集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开发商等三大类。根据农地城市流转发生经济福利增量的节点分析,建立福利分配测算模型,以广东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进行福利分配不均衡状况的实证测算,得出如下结论:三类主体的福利分享比例与各自在流转中的地位、谈判能力和信息优劣势有关;开发商所分享的福利份额最大,地方政府次之,农民和村集体的福利份额最少,各主体福利分配不均衡程度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三层次福利分配比例差距较大;所有地区的福利分配比例在时间上呈动态变化特征。
  第七部分对农民群体内部福利状况及其福利差距进行测度。在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信息熵和层次分析法综合测定农民福利功能性指标的权重,并在此之上构建失地农民福利指数,并测度其变化及群体内福利差距大小。以广东省为例的研究表明,农地城市流转后农民总体福利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福利指数水平较低,远低于0.5;珠三角、粤西的失地农民福利改善明显,而粤北变化不大,粤东有所下降。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阿特金森指数反映的失地农民内部福利差距在流转后进一步拉大,省内四大区域间的农民福利差距在流转前占比较小但流转后显著变大。
  第八部分是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讨论。主要是对全文的研究结论做一个总结,并构建出公平、有效的福利补偿公共政策体系和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等,并对研究不足做出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