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研究
【6h】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1957年运动训练专业首次在北京体育学院开设,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运动训练专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学生的就业范围更宽,要求社会适应性更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进行理论性研究,研究中采用了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了社会适应性的概念、课程设置的概念和原则。横向比较分析了六所体育院校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结构,比较分析了国内外体育院校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发现国内外体育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较大差异性。并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进行了访谈、分析,发现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结构直接影响本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为了培养社会适应性体育人才,根据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解决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观点:
   ⑴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社会不适应性表现为: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体育理论基础知识不牢、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不高;学科知识门类比较单一、全面知识储备不够;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钻研精神不够;个性开朗,但是交际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直接关联,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必须要提高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⑵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所长,大致分为高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对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的更高要求,单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已经不合时宜,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新定位。
   ⑶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各有千秋,除部分基础理论课保持了一致性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内容各有侧重。选修课内容多样,特色明显。但是教育实践时间普遍较短,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锻炼。建议整合相似和相近学科课程;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增加社会实践的比重,加强科研活动锻炼;合理增设新型课程和充实现代知识内容;重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的学习,拓宽就业渠道。
   ⑷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学科与术科比例、学时与学分都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建议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加大重要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增加普通高中生和现役运动员术科比重,增加退役运动员学科比例,增加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等学科比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大实践课程学时与学分比例,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⑸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的认识规律、有统一性和灵活性。体育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分层教学、分类教学,着力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