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6h】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课题的背景及来源

1.2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立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5研究方法

1.6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2边缘空间:校园中最具活力的区域

2.1 高校边缘空间概述

2.2高校边缘空间的类型

2.4高校边缘空间的基本特征

2.5高校边缘空间与人的创新行为关系

3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的自组织理论基础

3.1知识的引入

3.2知识学习——设计策略的系统理论支撑

3.3三大方法论——设计策略的框架结构支撑

3.4设计策略的逻辑组织支撑

3.5自组织理论的指导意义

4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的理论构建

4.1高校边缘空间的自组织特性分析

4.2自组织理论分析视角下解析高校边缘空间创新职能的演化过程

4.3高校边缘空间创新职能设计策略的建构

5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初探

5.1创新型高效边缘空间设计策略的驱动方法

5.2引导性的具体设计策略

5.3设计策略与实践相结合——美国拉法耶市“Imagine Downtown”国际设计竞赛一等奖中标实施方案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创新是21世纪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主题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长久地毅力于世界而不倒。这就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育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校作为创新教育的主体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新环境和挑战要求大学成为“创新社区”,也就必须打破在正式空间环境进行的教学活动,应该创造更多促进多样化交往与创新机会的非正式场所,这确实现阶段建设与设计者的盲点。
  本课题从上述需求出发,以高校空间环境中的边缘空间为切入点,以自组织理论为指导,目标是研发一套“创新型高校边缘空间”设计策略,引导我国高校环境内的“边缘空间”通过景观改造以及结构型的调整转型为“创新场所”,改善校园环境和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通过分析高校边缘空间现状、特性与转型为创新场所的潜力,在自组织理论的视角下认清高校边缘空间复杂系统该如何实现功能的结构性转变,以 MOP设计认知模型为驱动方法,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景观介入手段,开发一种适合创新发生的环境,激发高校边缘空间的正能量效应,满足师生之间的创新行为需求,营造校园内部非正式的创新交流场所,突破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功能割据,拉动高校可持续创新。
  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当今国内高校校园建设的突出问题及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引入自组织系统理论,最终提出层级的设计策略,不但为解决目前现状发展建设的突出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创新型大学校园建设提供设计指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