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们”从青春走过——“80后”文学研究
【6h】

“我们”从青春走过——“80后”文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意义

二、研究意图与框架

第一章“80后”文学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独特多元的时代语境

二、内部原因:“独一代”的青春呐喊

小结

第二章 青春物语:“80后”丰富而单一的精神世界

一、 我们与他们:“80后”与成人世界的故事

二、我们与我们:“80后”与同代人的故事

小结

第三章 青春书写:由幻缈到盈实的审美转变

一、语言:从“快意”到“心意”

二、模式:从“复制”到“突围”

三、主题:从“单一”到“多样”

四、情怀:从“小情”到“大爱”

小结

结语——“80后”文学的发展与未来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80后”文学进行了研究。“80后”文学是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呈现出的一个崭新的文学文化现象,虽然它的出现时间并不长,但却向我们的新世纪文坛展现了其巨大的影响力。而所谓的“80后”作家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出生,并在90年代末进入文学市场,21世纪初具有大量作品集中问世的一批青少年写手。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因为在《萌芽》杂志社与全国7所高校(后增加到13所)联合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而引起大众的关注,进而出书、成名。于此同时,一部分在网络上辛勤耕耘的“80后”写作者也逐渐走进公众视线。从1999年出现至今,“80后”文学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路程。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为代表的“80后”作家,以其新颖锐利的文学才华和自成一派的鲜明特征,使得他们的作品颇具声势地占领了文学图书消费市场的重要一角,也在出版界缔造了无数神话。不可否认,这批被“粉丝”和媒体热力追捧的天才少年们,确实在社会以及文学界造成了不小的轰动,但是,随着大众及文学评论界的逐渐关注,其“少年书写”的弊端也展露无疑。过度的自我情绪宣泄,经验阅历的缺失,创作深度的局限,以及图书出版市场的不完善竞争与发展,都使得“80后”文学被打上了概念化的标签,发展之路渺茫无期。失去了市场号召力的大多数“80后”作者们纷纷放弃写作而另谋生路,但那些坚守的写作者却逐渐开始自身创作的反思以寻求作品艺术的转型。同时,由于无需再一味的迁就市场,一些坚守纯文学阵地的“80后”作家又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学艺术的潜在期待,进而逐渐脱颖而出,这使得“80后”文学在褪去了既有的概念化的标签之后,变得更为丰富、饱满与成熟,并逐渐被中国当代文学界所接受。在2006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张悦然等“80后”写手的入榜,标志着“80后”作家已然成为了中国文学界不容忽视的实力创作团队。在此之后,一些“80后”作家便开始加入作协等文学组织,如小饭加入上海作协,胡坚加入湖北作协,2007年郭敬明、李傻傻、张悦然、蒋峰等十位“80后”作家加入中国作协。由此可见,“80后”文学已逐步进入主流文坛。而后越来越多的正统大型文学杂志开始发表“80后”作品。《花城》、《芙蓉》,《上海文学》、《青年文学》等杂志都开过“80”专栏,“80后”写手们已经有了《萌芽》、《80后》、《后80》、《在路上》、《布老虎·青春文学》、《最小说》、《文艺风赏》、《鲤》、《逗》、《独唱团》等自己的刊物或杂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80后”写作,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立场对“80后”写作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说。这些文学、文化现象既表明了“80后”文学的价值,也凸显了“80后”文学成为新的学术点的可能。而作为与笔者同龄的在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正是时下当代社会的主力军,他们诞生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曾在自我的青春中成长,而今,他们将在跨进“而立”之年而变得更加成熟。因此,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所写正反映了当代青年文化的特点,而“80后”文学从产生、到辉煌,再到完美的蜕变与成熟的这一过程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而他们未来的文学发展之路似乎也更加值得我们翘首期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