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末民初桐城派在安庆地区新式教育实践研究(1898-1927)
【6h】

清末民初桐城派在安庆地区新式教育实践研究(1898-1927)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

(一)桐城派

(二)安庆地区

(三)新式教育

五、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清末民初桐城派在安庆地区新式教育实践背景

一、社会因素

(一)政治环境因素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三)文化教育环境

二、主观因素

(一)桐城派的文化修养较高

(二)桐城派文化观念的转变

第三章 清未民初桐城派在安庆地区的新式教育实践

一、吴汝纶与桐城学堂

(一)吴汝纶的个人经历

(二)桐城学堂的创办

(三)桐城学堂的发展

二、严复对安徽高等学堂的改革和整顿

(一)严复与桐城派的渊源

(二)安徽高等学堂的概况

(三)严复对安徽高等学堂的改革与整顿措施

(四)改革对安徽高等学堂的影响

三、姚永概在安庆新式教育探索

(一)姚永概的个人经历

(二)兼收并蓄之新学倡导者

(三)时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

(四)姚永概对师范学堂的影响

第四章 桐城派新式教育实践对安庆地区发展的贡献

一、文化教育方面

(一)增加了区域新式学校的数量

(二)提高了区域人民的文化素质

(三)加快了区域教育改革的步伐

(四)推进学风建设,进一步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二、社会政治方面

(一)转变了区域的传统社会人才结构

(二)提高了对西学和民主思想的认知

(三)促进了区域内民众思想观念的更新

三、经济发展方面

(一)培养了一批实业人才

(二)客观推动了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维新思潮兴起之后,全国上下创办新式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安庆近代新式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兴起的。随着外来新思想不断传入安庆地区,向来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的桐城派文人逐渐认识到以科举制为核心的传统旧教育的落后和腐朽。此时桐城派已步入晚期,在新旧思想的碰撞和积贫积弱的国家局势之下,身为文人的他们主张教育救国,积极寓新于改革,用自身的实践推动着安庆地区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文章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旨在对清末民初之际以吴汝纶、严复、姚永概为代表的晚期桐城派在安庆地区的新式教育实践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从清末民初安庆地区社会环境因素和晚期桐城派自身的主观因素出发,全面介绍晚期桐城派作家在安庆地区从事新式教育实践的背景。清末民初之际安庆地区总体社会环境与全国所面临的状况一致,政治动荡、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教育上新旧并存,总体处于内忧外困的局势。而晚期桐城派作家因其特殊的身份,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并且在新旧思想的冲击之下积极转变自身的文化观念。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因素促使之下,晚期桐城派主张教育救国,对安庆地区新式教育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探索。
  第二部分从吴汝纶、严复以及姚永概的个人经历着手,对清末民初时期以其三者为代表的晚期桐城派在安庆地区的新式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挖掘并展开细致的分析。以吴汝纶创办桐城学堂、严复对安徽高等学堂的改革与整顿以及姚永概担任安徽师范学堂监督期间的实践为典型案例,详细论述他们在教育救国思想的指引下,在传统教育的改革与整顿、新式学堂的创办、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等方面竭尽所能为安庆地区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所做的各项努力。
  第三部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分别对吴汝纶等晚期桐城派的新式教育实践对安庆地区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新式教育的发展,新式学校数量大增,为安庆地区近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新式人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社会人才结构;随着新思想的不断传入,区域内民众对西方先进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的认知提高,思想观念逐步转变。总体来说他们的新式教育实践对当时安庆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