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仲景脉法临床运用研究
【6h】

仲景脉法临床运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1脉学理论发展的源流考

2仲景脉法病机表总汇

2.1浮脉候病机表

2.2沉脉候病表

2.3迟、缓脉候病表

2.4数脉候病表

2.5滑脉候病表

2.6涩脉候病表

2.7虚脉候病表

2.8实脉候病表

2.9洪脉候病表

2.10微脉候病表

2.11紧脉候病表

2.12芤脉候病表

2.13弦脉

2.14革脉候病表

2.15弱脉候病表

2.16细脉候病表

2.17伏脉候病表

2.18促、结、代脉候病表

2.19大脉候病表

3仲景脉学特色

3.1诊脉部位,《内》《难》融合

3.2明辨平脉,因时辨脉

3.3六经八纲,多法并用

3.4脉象主病,有常有变

3.5一脉多病,一病多脉

3.6脉症合参,综合分析

3.7以脉概证,以脉寓机

4仲景诊脉法

4.1诊寸口三部脉

4.2诊趺阳脉

4.3诊少阴脉

4.4诊少阳脉

5仲景脉诊临床运用

5.1凭脉辨病证

5.2脉知病史

5.3脉定治法

5.4脉测预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仲景脉法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脉诊历史源远流长,它随着中医学的形成而出现,又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是中医诊病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辨证的主要依据之一。《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其所论脉法极其详细,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做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由可见仲景脉法对后世脉法的影响。 仲景对脉诊的运用颇为灵活,独具匠心,时至今日,仍为临床脉诊运用之典范,且有些脉象描述独具特色,在辨证意义上也有很多特殊之处。故本课题期望通过整理该方面的文献并对其临床运用进行探讨,使仲景脉法能够更好的运用于临床。此外,仲景脉法之深奥亦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与探讨。 方法: 本课题全面的整理了仲景脉法的古、现代文献资料,采用由源及流的方法,上溯《内经》、《难经》,下及《伤寒杂病论》及其成书以后对后世有影响力的脉学著作。通过整理古、现代文献资料,从脉诊理论发展的源流、仲景脉候病机、仲景脉学特色、仲景诊脉法、脉诊临床运用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结果: 查阅仲景脉法临床运用研究的文献资料后,发现对其运用的报道颇多,但多是对仲景书中的某一脉象、仲景脉法某一特点、仲景诊脉部位等的报道。有些文献则集中在基本脉象的特点、脉象主病、脉法的运用原则等方面;在论述、分析上大多是简单的举例说明,机理阐叙不够准确。总之,这些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系统;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也有雷同之处,对《伤寒杂病论》脉法运用的特色突出不够。本论文在此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用表格分类汇总了仲景脉候病机的内容,并列出所涉条文。而《伤寒杂病论》中“辨脉法”、“平脉法”部分,因后世有些学者对其有异议,故未摘出。对于仲景脉学特色、仲景诊脉法、脉诊临床运用,都从仲景书中举出条文进行了阐释。 结论: 本论文首先概括地描述了脉诊理论发展的源流,用表格全面的汇总出了《伤寒杂病论》书中脉候病机的内容,并注出所涉条文。 其次初步探讨了仲景脉学特色、仲景诊脉法。 最后从脉辨病证、测病史、脉定治法、脉测预后4个方面,归纳了仲景脉诊临床运用规律,使仲景脉法能够更好的运用于临床,以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亦以期将中医脉诊学中隐而不彰的精髓发扬光大,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著录项

  • 作者

    丁秀芳;

  • 作者单位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中医学院;

  • 授予单位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
  • 学科 中医临床基础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成肇仁;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脉学;
  • 关键词

    仲景脉法; 脉候病机; 脉学特色; 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