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竞争性网络中的群体形成研究——人情的调节作用
【6h】

竞争性网络中的群体形成研究——人情的调节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网络交换论

2.2 群体凝聚感的研究

2.3 交换中的“人情”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变量的操作化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竞争性网络中群体的形成

4.1 群体凝聚感形成的检验

4.2网络竞争性对群体形成的影响

4.3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情”对群体形成的影响

5.1群体形成机制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关系凝聚理论的再检验

5.3“还人情”的中介效应

5.4 “人情”的调节作用

5.5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讨论

6.1 结论

6.2讨论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网络交换论和关系凝聚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法探讨竞争性网络中的群体形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交换频率显著影响积极情感和可预测性、积极情感与可预测性又显著影响群体凝聚感,在“无人情”的网络中验证了关系凝聚理论的群体形成机制。其中,强权网的交换频率、积极情感、可预测性及群体凝聚感最低,形成了相对松散的群体;等权网与弱权网在积极情感、可预测性及群体凝聚感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形成了凝聚感“等值”的群体。在引入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人情”因素后,关系凝聚理论不再在群体形成中发挥作用,“做人情”成为影响群体凝聚感的重要因素。“做人情”越多,“还人情”的可能性越大,更易形成群体凝聚感高的群体。在“做人情”的网络中,“做人情”在网络竞争性与群体凝聚感的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相对于“无人情”的网络,“做人情”的强权网的群体凝聚感增加,“做人情”的等权网的群体凝聚感减弱,“做人情”的弱权网的群体凝聚感无显著差异。此外,“做人情”后,弱权网出现“断裂”,强权网使资源分布更均衡,等权网中的行动者更不愿意“做人情”。实验聊天记录的质性分析进一步解释了竞争性结构、人情及群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对中国本土社会的现实关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