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牡丹品种命名解析
【6h】

中国牡丹品种命名解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植物命名的研究动态

1.2.2 牡丹品种命名的相关研究

1.2.3 其他传统名花命名的研究

1.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1 命名研究的对象集中于“种”而非“品种”

1.3.2 基于名花品种命名的研究甚少

1.3.3 基于园艺学的研究方法论欠缺

1.3.4 命名研究主题重古轻今

1.4 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2 古代牡丹谱录中的品种命名解读

2.1 古代牡丹品种命名的来源

2.2 我国历代牡丹谱录概况

2.3 古代牡丹品种命名中的相关单因子分析

2.3.1 花色单因子

2.3.2 花型单因子

2.3.3 花部细致特征单因子

2.3.4 雌雄蕊瓣化单因子

2.3.5 花期单因子

2.3.6 育种人姓氏、品种出产地及出产时间单因子

2.3.7 “女子名称”单因子

2.3.8 古代文化事物单因子

2.4 古代牡丹品种命名中的多因子分析

2.5 尚未确定内涵的品种命名分析

2.6 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的研究

2.6.1 同物异名

2.6.2 同名异物

2.7 本章小结

3 现代牡丹品种命名的解读

3.1 现代牡丹品种命名的来源

3.2 现代牡丹品种命名的单因子分析

3.2.1 中原牡丹品种命名的单因子分析

3.2.2 西北牡丹品种命名的单因子分析

3.2.3 西南牡丹品种命名的单因子分析

3.2.4 江南牡丹品种命名的单因子分析

3.2.5 命名单因子的习惯搭配

3.3 现代牡丹品种命名的多因子分析

3.4 现代牡丹品种命名的特点

3.4.1 中原、西南及江南牡丹品种命名的特点

3.4.2 西北牡丹品种命名的特点

3.5 本章小结

4 古代和现代牡丹品种命名的比较

4.1 古今牡丹品种命名的相似之处

4.1.1 品种命名的依据及所表现手法相似

4.1.2 品种命名的文化支撑相似

4.2 古今牡丹品种命名的不同之处

4.2.1 古今牡丹品种命名单因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4.2.2 古代品种命名存在迷信和神话色彩

4.3 我国牡丹品种命名应走向国际化

4.4 牡丹新品种命名应遵循的原则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牡丹参评国花之际,深入研究牡丹花文化可以为其竞选提供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支持。而牡丹品种命名作为牡丹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至今尚未发现有一个对其系统完整的研究总结。因此,本文引入对我国传统名花牡丹品种的古今命名的分析研究。
  本文以古现代牡丹品种命名为分析对象,研究时间跨度涉及古代和现代,古代命名主要来自于牡丹谱录的文献资料,现代命名来自于牡丹品种图志等著作及笔者在洛阳、兰州的现场调研。运用系统分析法、实例分析法及统计法等,以园艺学和语言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找出古现代品种命名的规律,并辨其优劣,为今后牡丹新品种的命名指出方向,同时扩展牡丹文化的资源库。
  关于品种命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命名元素的来源即文中所提的单因子,及其表现手法;二是命名短语的组合类型即多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古今命名的习惯倾向因子均为花色;古今命名在单因子的表现手法上也相同,分为写实法和写意法两种,写意法可分为相近字词法和类比思维法,用于类比思维的实体事物有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因子组合类型多为花朵上的各个特征间的相互组合,尤属花色,其触角延至各组合类型。
  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牡丹品种命名的文化支撑与古代相似,其命名依据、单因子表现手法及多因子组合等均承袭于古代。但也正因此,稍显继承过多,创新欠缺。随着园艺科技的进步,现代命名中不存在迷信色彩。另外有些命名所用词汇体现了时代特色。关于牡丹新品种命名的思路,笔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尽量拓展单因子词汇库,这就需要命名者细心观察自然和生活,加强文学修养,将其与品种的性状特征联系起来,来对命名词汇有所创新扩展。同时,牡丹品种命名应参考栽培植物的国际命名法规,以便走向国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