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向日葵茎髓醇提物中不同萃取物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6h】

向日葵茎髓醇提物中不同萃取物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 向日葵研究概况

1.1.1 向日葵的植物学特征

1.1.2 向日葵的资源分布

1.1.3 向日葵的化学成分

1.1.4 向日葵的生物学活性

1.1.5 向日葵的药理活性

1.2.1 自由基理论

1.2.2 植物抗氧化剂的主要活性成分

1.3.1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1.3.2 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

1.3.3 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

1.3.4 抑制菌体遗传物质的合成

1.3.5 抑制菌体呼吸代谢

1.4.1 立题背景

1.4.2 研究目的、意义

1.4.3 主要内容

2 向日葵茎髓提取物的制备和抗氧化活性评价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2.5 ABTS+·清除能力的测定

2.2.6 总还原能力(FRAP)的测定

2.3.1 各萃取物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

2.3.2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2.3.3 ABTS+·清除作用

2.3.4 总还原能力

2.3.5 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向日葵茎髓醇提取物中不同萃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供试菌种

3.2.1 菌种的活化与液体培养

3.2.2 抑菌圈实验

3.2.3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2.4 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测定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抑菌圈大小的测定结果

3.3.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结果

3.3.3 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测定结果

3.3.4 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向日葵茎髓醇提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机制研究

4.1.1 实验仪器

4.1.3 供试菌种

4.2 实验方法

4.2.1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4.2.2 菌悬液电导率的测定

4.2.3 菌悬液碱性磷酸酶含量的测定

4.2.4 菌悬液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4.2.5 菌体DNA含量变化的测定

4.3.1 EE对细菌微观形态的影响

4.3.2 菌悬液电导率的测定结果

4.3.3 菌悬液碱性磷酸酶含量的测定结果

4.3.4 菌悬液胞外可溶性蛋白浓度的测定结果

4.3.5 EE对菌体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

4.3.6 菌体DNA含量变化的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向日葵是我国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于葵盘部位,而对其茎髓部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向日葵茎髓为研究对象,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得到向日葵茎髓的醇提物,将其用三种不同极性溶剂进行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PE)、乙酸乙酯萃取物(EE)和正丁醇萃取物(BE)。不同萃取物的检测结果表明,三种萃取物中均含有一定量的酚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其中EE含有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60±0.10(mg GA/g)和20.50±1.55(mg RT/g),其次为PE,BE最少。检测了三种萃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发现三者均表现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和ABTS+·清除能力和总还原能力,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抗氧化活性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其中EE的抗氧化能力最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IC50=2.56±0.10(mg/mL);ABTS+·清除能力为52.001.97(μmoL Trolox/g);总还原能力为120.57±0.74(μmoL Trolox/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向日葵茎髓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说明总酚和总黄酮可能是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基础。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粘质沙雷氏菌为供试菌种,通过抑菌圈实验、最低抑菌浓度(MIC)实验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实验检测了PE、EE和BE的抑菌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三个萃取物对4种供试菌种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对每种供试菌,均是EE抑制作用最强,PE次之,BE最弱。相关性分析表明,三个萃取物的总酚含量与其抑制四种细菌增殖的能力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而三个萃取物的总黄酮含量与其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粘质沙雷氏菌的增殖能力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对枯草芽孢杆菌无相关性。由此推测,向日葵茎髓的总酚和总黄酮可能是其发挥抑菌作用的物质基础。
  以EE为研究对象,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供试菌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悬液的电导率值和AKP值检测、菌悬液的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检测、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荧光分光光度检测菌体荧光强度变化等方法对EE的抑菌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EE能够引起菌体形态变化;能够破坏菌体的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带电离子、蛋白质、AKP释放;能够阻碍细菌遗传物质(DNA)的复制,最终抑制细菌繁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