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正名”与先秦儒家美学
【6h】

“正名”与先秦儒家美学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郑重声明

引言

一、“正名”的提出

(一)王者制名

(二)名实相怨

(三)提出“正名”

二、“正名”与孔子美学

(一)孔子的“正名”

(二)“正名”与礼学美学

(三)“正名”与仁学美学

(四)“正名”与中和之美

三、“正名”与孟子美学

四、“正名”与荀子美学

(一)虚壹而静

(二)乐合同 礼别异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对“正名”与先秦儒家美学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春秋时期,由于经济政治的变革,“王者制名”在自然、社会、伦理品质三个层面所建立的以自身为中心的秩序遭到破坏,出现了名实相怨的状况,造成了社会、伦理秩序的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孔子在论述为政时,提出了“正名”学说。他试图通过对社会之名、伦理之名的匡正,恢复以“礼”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和以“仁”为中心的伦理品质。这样,“正名”就成为孔子美学体系建立的内在性根基。孟子则认为“正名”应从“正人心”开始。与孟子不同,荀子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正名”的主体必须达到“虚壹而静”。先秦以后,正名理论获得发展完善的同时却趋于僵化,最终导致了“名教”的出现,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从而引发了魏晋时期“越名任心”、“越名教而任自然”等追求自由的主张。而正是这种对自然人性的追求,导引中国美学在魏晋时期进入了黄金时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