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与非联合手术的疗效及屈光状态临床研究
【6h】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与非联合手术的疗效及屈光状态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结果

1 术前情况

2 术后视力

3 术中并发症

4 术后并发症

5 眼轴长度变化

6 屈光度数变化

讨论

1 联合手术的意义

2 联合手术的术后视力

3 联合手术的并发症

4 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

5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进展

个人简历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玻璃体切割系统的发明,给眼底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玻璃体切除术,许多眼底疾病可以治愈。但是许多患者,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常常会合并白内障,而且玻璃体切除术是白内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可以诱导白内障的发生,或者加速白内障的进展。过去的手术经验表明了,在行使玻璃体切除术之后再行白内障手术,由于玻璃体被房水替代,对晶状体后囊膜的支撑不足,术中,前房的稳定性差,后囊膜的活动度大,增大后囊膜破裂的风险,易导致晶状体核坠入玻璃体腔,并发症增多,这不仅可能延误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也会增加患者精神和经济的负担。大家开始考虑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联合手术可以一次性行玻璃体切除术并摘除混浊的晶状体,总的治疗时间短,恢复快,费用低,使此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以适应人们对视觉质量要求提高的需要。但是,由于联合手术复杂、一次手术时间长,对设备和术者的手术技巧要求就更为严格。与白内障手术一样,当手术技术成熟,患眼术后生理功能和解剖复位较好的同时,人们对视觉质量要求更高,我们关心得更多的也是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与非联合手术的疗效及患者屈光状态变化。在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时,为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怎样确定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度数,使患者术后得到更好视觉效果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了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共74例(79只眼),其中男性33例(36只眼),女性41例(43只眼),年龄分布为39~76岁,平均年龄为(59.33±10.27)岁。根据手术方式和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时间可以分为三组,分别为联合1期组、联合2期组及非联合组,联合1期组为玻璃体切除同时吸除白内障并1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共17例(18只眼)。联合2期组为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3月再行人工晶状体2期植入术,共24例(25只眼)。非联合组为先行玻璃体切除术,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共33例(36只眼)。术前,应进行全身检查,判断全身状况能否耐受手术,并采用裂隙灯、眼压计、检眼镜、视觉电生理等设备进行眼部专科检查,眼部A超测得眼轴长度(axiallength,AL),手动角膜曲率仪测得角膜曲率,并且根据相关的公式,求得预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随访患者6个月,并在植入人工晶状体后6个月,重新测得眼轴长度,使用电脑验光和人工验光得到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矫正球镜度数。比较各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各组手术疗效。比较各组屈光状态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并分别比较三组之间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异,分析术后屈光状态变化的规律。
  结果
  1.联合1期组、联合2期组、非联合组术前情况:眼轴长度分别为(22.53±1.08)mm,(22.78±1.34)mm,(22.04±0.93)mm,三组的术前眼轴长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591,P=0.557>0.05);角膜曲率分别为(43.83±1.34)D,(43.20±0.71)D,(43.08±0.69)D,三组的术前角膜曲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335,P=0.726>0.05)。
  2.联合1期组、联合2期组、非联合组三组术后视力的分布情况近似,三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值=0.636,P值=0.966>0.05),各组患眼视力的恢复情况也基本一致,三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值=0.686,P=0.710>0.05)。
  3.术后的并发症包括有:角膜水肿、前房纤维渗出、虹膜后粘连、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再次网脱复位术,这几种并发症在联合1期组、联合2期组及非联合组的发病率基本一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值=5.638,p值=0.060>0.05;x2值=1.946,p值=0.378>0.05;x2值=2.280,p值=0.320>0.05;x2值=5.064,p值=0.080>0.05;x2值=2.533,p值=0.282>0.05)。
  4.联合1期组、联合2期组和非联合组术后眼轴变化值分别为(0.92±0.58)mm、(-0.06±0.30)mm、(0.14±0.55)mm。联合1期组术后眼轴长度与术前长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1,P<0.001),联合2期组、非联合组术后眼轴长度与术前眼轴长度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t=-1.000,P=0.327>0.05;t=1.537,P=0.134>0.05);联合1期组与联合2期组眼轴变化值(t=7.251,P<0.001)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1期组与非联合组眼轴变化值(t=7.360,P<0.001)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2期组与非联合组眼轴变化值(t=0.100,P=0.921>0.05)比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5.联合1期组的屈光预测值(predictivediopter,PD)为(-0.17±0.71)D,屈光实际值(actualdiopter,AD)为(-0.83±1.16)D,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9,P=0.001<0.05)。联合2期组及非联合组屈光预测值分别为(-0.20±0.71)D、(-0.03±0.82)D,屈光实际值分别为(-0.06±0.72)D、(0.12±0.54)D,两组的屈光预测值与屈光实际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654,P=0.111>0.05;t=1.537,P=0.134>0.05)。
  6.联合1期组、联合2期组和非联合组屈光变化值分别为(-0.67±0.74)D、(0.17±0.51)D、(0.14±0.54)D。联合1期组与联合2期组屈光变化值比较(t=-4.22,P<0.001)、联合1期组与非联合组屈光变化值比较(t=-4.536,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2期组与非联合组屈光变化值比较(t=0.225,P=0.823>0.05)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治疗合并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时,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这种联合手术是安全且有效的。
  2.及时的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photocoagulatio,PRP)和术中保留完整的晶状体后囊膜可以有效的预防虹膜新生血管的发生。
  3.对于不同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可以根据病情实际情况和患者的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4.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长度会比术前变长,原因是术前视网膜增生膜或者黄斑水肿,导致测量的眼轴长度偏小,也与玻璃体的切除及高眼压相关。
  5.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后2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非联合手术后患者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裸眼视力,但是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并1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屈光会向近视偏移,需要配镜矫正。
  6.计算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术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略大于根据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计算的度数,以抵消近视偏移所引起的屈光状态变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