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6h】

艾灸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试验目的

二、试验方法

三、研究对象

四、对照方法及其依据

五、治疗方案

六、观察指标

七、疗效评价

八、安全性评价

九、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十、数据管理

十一、统计分析

十二、伦理学原则

十三、资料的总结与保存

十四、研究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癃闭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认识

3 病理机制及方药探讨

4 试验病例情况分析

5 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据文献报道,该病在美国发病率为20~45例/百万人口,患病率为900例/百万人口。在中国内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改善,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SCI的发病率也在同步迅猛增长,仅在中国北京地区的调查资料就显示,年发病率为68例/百万,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而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造成的膀胱功能障碍可终身存在,其造成的尿失禁、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肾积水、肾功能不全乃至肾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最终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早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
  目的:
  通过观察艾灸法配合间歇导尿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残余尿量(residualurine,RU),最大膀胱容积(maximum bladder capacity,MBC),充盈期逼尿肌压力(Pressur of detrusor maximum,Pdet.max),最大尿道压(maximum urethral pressure,MUP),尿内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膀胱平衡状态的影响,研究其治疗机理,明确临床效果,为下一步规范和扩大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提供更切实的依据。
  方法:
  按照中华医学会2005年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要点”及《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试验病例标准,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间歇导尿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艾灸法,两组间歇导尿治疗每日均进行,治疗组加艾灸法治疗每天1次,共6周。选择RU, MBC,Pdet.max,MUP,尿内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膀胱平衡状态为观察指标,疗效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各记录一次。统计分析方法,定量指标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描述。定性指标以频数、百分率描述。定量数据属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校正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疗效等级资料分析用Ridit检验。定性数据采用x2检验。P≤0.05被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120例患者,治疗组60例,其中临床痊愈49例,显效7例,无效4例,有效率93.4%;对照组60例,其中临床痊愈20例,显效21例,无效19例,有效率68.3%。经 Ridit分析,a=0.05,两个致信区间无重叠部分,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意义。
  2治疗前后尿动力学变化的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RU、MBC、MUP、Pdet.max比较均为: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以上各个项目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均为:P<0.05,差异显著,说明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法可以减少 RU,降低 Pdet.max,增加 MBC及MUP,改善低顺应性膀胱的顺应性。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目比较,除RU:P<0.05外,余均为:P>0.05说明对照组治疗,仅对减少RU有显著差异,对改善低顺应性膀胱的顺应性无明显效果。两组治疗后有效指标RU的组间比较,P<0.05,说明减少RU,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治疗前后尿中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的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尿中白细胞数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法能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机率;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目比较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有效指标白细胞数组间比较 P>0.05,说明减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机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4治疗后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例数比较采用 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的作用,但前者优于后者。
  结论:
  艾灸法配合间歇导尿能明显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膀胱功能,减少患者残余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积及最大尿道压,降低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促进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对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治疗作用与间歇导尿基本相同。而间歇导尿对改善低顺应性膀胱的顺应性无明显效果,即对膀胱排空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彻底在排尿期将尿液排空,而且,对低压储尿,控尿,低压排尿无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