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20世纪30年代小说中的城乡关系书写
【6h】

论20世纪30年代小说中的城乡关系书写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1 30年代变动中的文学图景

1.1 都市的躁动与乡村的衰败

1.2 30年代作家文化心态的复杂性

2 “褒乡抑城”心态下城乡关系总体特征:二元对立

2.1 “过去的乡村乌托邦”/“现在的都市梦魇”

2.2 同一时空下城乡的直接冲突

3 “城乡交错”背景下城乡关系的多元性

3.1 都市扩张下乡村的两难境地

3.2 “无路可走”——城乡间“流浪者”的命运观照

3.3 进城女性背后的城乡博弈

4 阶级视阈下的城乡关系开掘

4.1 工人与资本家的对抗

4.2 经济视角下的“城乡一体论”

4.3 城与乡:“思想先锋”与“行动主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论文通过概括30年代小说中的城乡关系特征,挖掘了作家复杂的文化心理,展现了30年代变动中的文学图景。本文共分为6个部分。
  绪论从城乡关系自身包含的多重意蕴入手,论述了选择以城乡关系为切入点的原因,指出了以30年代为切入点的缘由。
  第一章以30年代变动中的文学图景为重点,梳理了30年代城乡现状,从文学史实的角度概括了30年代作家反城市化倾向、认同都市、在城乡之间徘徊等三种心态,并从文学中心转移、作家的租界生存体验、作家城乡的双重生存体验、政治立场的选择等四个方面剖析作家文化心态产生的原因。
  第二章展现了作家笔下“过去的乡村乌托邦”与“现在的都市梦魇”两个世界的隔空对立,论述了同一时空下城乡的直接冲突,从这两方面出发,指出作家“褒乡抑城”心态下城乡关系的总体模式:二元对立。
  第三章论述了在“城乡交错”下城乡关系的多元性,这是对城乡对立的进一步深化。以城市扩张下的乡村命运为例,展现了乡村无论顺从还是抗拒都终被都市破坏的弱小命运,同时也批判了乡村的愚昧与落后。以进城女性的命运为例,将城乡博弈与女性意识对男权文化的反抗联系起来。以城乡间“流浪者”的命运暗示了他们在城乡之间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城乡关系的多元性展现了30年代作家的情感态度难以倾向于城乡任何一种的两难境地。本章还试图比较与80以来城乡关系书写的不同。
  第四章以左翼作家为例,展现了阶级视阈下特殊的城乡关系。从阶级斗争角度出发,展现了“工人”与“都市资本家”的对立。论述了乡土革命中“思想先锋”(都市)与“行动主体”(乡村)的相互配合。从经济视角出发,界定了“中心”(都市)与“边缘”(乡村)的定位,提出了“城乡一体论”的关系模式。
  结语论述了30年代城乡关系书写存在的局限性,指出了它对80年代以来作家城乡关系书写产生的影响,并总结了它的创新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