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圣经原型研究
【6h】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圣经原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Introduction

0.1 Albee and 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0.2 Literature Review

0.3 Significance and Organization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riticism

1.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rchetypal Criticism

1.2 The Biblical Archetype of Northrop Frye

Chapter Two Biblical Archetypal Structure

2.1 George and Martha--From Sin and Suffering to Confession and Salvation

2.2 Nick and Honey--From Sin and Suffering to Confession and Salvation

Chapter Three Biblical Archetypal Characters

3.1 The Archetypal Character of Adam

3.2 The Archetypal Character of Eve

3.3 The Archetypal Character of Satan

Chapter Four Biblical Archetypal Images

4.1 The Archetypal Image of Babel

4.2 The Archetypal Image of the City of Sin

Chapter Five Biblical Archetypal Motifs

5.1 The Archetypal Motif of Judgment

5.2 The Archetypal Motif of Resurrection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About the Author

展开▼

摘要

爱德华·阿尔比(1928~)是美国二十世纪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关于现代社会中的背叛与遗弃、幻想与现实和生命中的死亡存在等人类内心世界。《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阿尔比的代表作品,自问世以来,学者们已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读,如精神分析、美国梦的破灭、女性主义以及荒诞性,而国内学者对该剧的研究则开辟了如新历史主义、伦理、仪式化、狂欢化等新的视角。然而,尽管对该剧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基于圣经原型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并且大都集中在“被杀死的儿子”的替罪羊形象上。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蕴含着丰富的圣经元素,论文运用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的圣经原型理论对该剧进行解读,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遭受的精神痛苦放置到整个西方文化中研究,揭示了现代人类精神痛苦的根源,对人类呼唤心灵救赎具有深刻的意义。
  论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包括剧作家阿尔比的简介、其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内容及研究现状。
  正文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提出了论文所基于的几个概念及其内涵。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剧本和圣经中包含的同样的“犯罪——受难——忏悔——救赎”的叙事结构。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历经苦难忏悔以求上帝宽恕。剧中的两对夫妇也都被心中的欲望诱惑犯下罪过,从而受到生活的严厉惩罚并祈求救赎。
  第三章论述了乔治与亚当、玛莎与夏娃以及“儿子”与撒旦之间的相似性。年轻时的乔治英俊有为,但为获成功娶校长的千金为妻,从此不得不忍受事业和婚姻带给他的痛苦。而玛莎从第一次快乐的婚姻中坠落,对爱的贪求使她不断地追逐更有能力的男性。在无望的婚姻中,他们幻想出一个“儿子”来聊以自慰,而这个出现在他们人生岔路口的“儿子”却像魔鬼一样,将他们的精神世界拽往崩溃的悬崖。
  第四章论述了圣经中的巴别塔以及罪恶之城在剧中的体现。巴别塔无论是从出现的背景还是带来的影响都和剧中所体现的人类竭力发展自然科学而导致科技与人文发展不均衡十分相似。人类对物质的渴求导致了道德的衰落。本该温馨的家庭充满了罪恶,变成了小小的罪恶之城。作为社会的缩影,家庭映射着整个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暗示这两者都是巨大的罪恶之城。
  第五章论述了圣经中的审判和复活两个主题在剧中的体现。剧中的疯狂之夜如同末日审判,每个人心底的隐秘都无所遁形,作者也通过这个剧本呼唤观众对社会做出审判。故事场景从黑夜到黎明的转换,乔治心中月亮的落下与重升以及剧中三个人物精神的幻灭都寓意了由死到生的过程。忏悔后的他们将迎来复活的希望。
  最后,结论部分指出,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实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对处于半个世纪之后的当代世界人类心灵的何去何从有着重要的启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