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新型农民素质建设研究
【6h】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新型农民素质建设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农业是历代立国之本,农民历来是我国社会的主体。因而,我国有着深厚的重农传统,民本思想渊源流长。但旧的民本思想重在取利于民,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再加上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弱化农民的主体意识,从而造成农民主体性的长期缺失,致使农民素质长期以来一直在低水平上俳佃,难以大幅度地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积极影响和作用着农民价值观念的转变,其素质结构进行新的调整,同时市场经济的副作用也消积影响着农民素质均衡发展,导致农民素质发展的失衡。为此,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加强新型农民素质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这些都为新型农民素质建设提供了经济、政冶和文化保证。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建设自然地内含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二者是一个两位一体的建设过程。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素质,才能促进农民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和谐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
   新型农民素质是新时期农民改造客体、改善自身生存发展状况的条件和能力。同时,农民素质作为一种现实性存在,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现状的作用与影响。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民素质的现代化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新型农民素质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新型农民素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新型农民素质建设的内动力;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为新型农民素质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