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于我国“80后”社会认同的质性考量——基于我国北方七城市的深度访谈研究
【6h】

关于我国“80后”社会认同的质性考量——基于我国北方七城市的深度访谈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纵观西方社会认同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关于社会认同的讨论存在着个人或群体两种研究取向,而它们都是以身份类别为基础的。
   社会认同理论传入我国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现象的研究当中。对即将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主体力量的“80后”社会认同进行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关研究自“80后”这一称谓走入公众视野便开始出现。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学界对于我国“80后”新生代社会认同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①研究热度高,但相关概念尚未厘定清晰;②研究视角宽泛,但不成体系;③现象描述多于机理研究;④研究方法呈现多样性,但质性研究仍显不足;并提出应从行动目标的角度积极建构我国“80后”新生代社会认同。
   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从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的互构性角度对社会认同进行了二维分析:首先,任何形式的认同都是通过身份认同这个自我扩大与自我设限的过程来实现的。其次,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而社会认同主体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会表现出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的特征,即社会认同具有价值取向性。第三,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具有互构性关系。基于此,笔者将社会认同各种分类都纳入到了先天-后天,存在性-拥有性,本质倾向-构建倾向和社会历史文化四个向度当中,而在实际调研当中,为了方便资料分析,系统地呈现我国“80后”的社会认同现状和特点,并使之具有代表性意义,作者又操作化地提出了我国“80后”社会认同的身份认同、生活认同、意义认同、道德认同四个分析维度,它们具有“基础-现实行动-意识形态-更高意识形态要求下的现实行动”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预调查之后,通过多阶段的立意配额抽样,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对“80后”社会认同与社会建设参与的实地调研,笔者亲身参与了北京、哈尔滨、兰州、青岛、廊坊、新乡、安阳这七个北方城市的任务。研究发现,我国“80后”社会认同存在一致性较高的方面,同时也有反思和批判,具有建构性,社会比较多元性以及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的矛盾性,此外,其道德认同还具有应急性的特点。
   探究我国“80后”社会认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成长经历的客观环境和主体当下所面临的的现实情境来看,它主要受到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地区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在内的主体成长环境因素,以及包括自身社会化的阶段性任务、社会比较、媒体宣传影响等在内的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
   根据李友梅“社会认同三大支撑领域”理论,由于社会认同的成功建构有赖于它的三个基础支撑体系功能的相互匹配,所以从中观层面来看我国“80后”社会认同的建构,首先应当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着力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还应当在意义系统中进一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性作用;此外,在社会组织中大力发展我国公民意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