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社会治理视阈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以延津县为例
【6h】

乡村社会治理视阈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以延津县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1.1 农村基层行政组织

1.1.1 乡镇政府

1.1.2 村“两委会”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概念的界定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1.4 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

1.4.1 多中心治理理论

1.4.2 治理与善治

1.4.3 乡村社会治理

1.5 政府和市场失衡理论

1.6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层政府、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1.6.1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关系

1.6.2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

2.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

2.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新模式

2.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三章 延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3.1 延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3.2 延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模式

3.3 延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典型案例

3.3.1 梨园建存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3.3.2 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3.3.3 王楼乡联合社

3.4 延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困境

4.1 农民权利虚置,政治参与薄弱

4.2 政府指导缺位,机构改革滞后

4.3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4.4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第五章 乡村社会治理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5.1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5.1.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5.1.2 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5.1.3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市场竞争力

5.2 转变政府职能,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5.2.1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

5.2.2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教育培训

5.2.3 加大政府在税收、信贷和财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5.3 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外部环境

5.3.1 健全协调机制

5.3.2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5.3.3 探索建立多元化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2007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此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迅速发展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织,也是乡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且它的发展还弥补了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不足。“截止到2015年10月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147.9万家,比2014年底增长15.5%;入社农户9997万户,覆盖全国41.7%的农户。”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亦伴生了诸多制约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以及政策、法律等外部因素。本文顺承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等问题为脉络,逐步进行了探讨。
  文章以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为表述对象,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提纲、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考察,总结了出现诸多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本文阐述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社会治理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等。在对延津县的调查研究中,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梨园建存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王楼乡联合社三个典型案例,通过对其研究,发现了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其中包括了内因和外因两大部分:规模小,形式单一、利权责不够明晰、忽视社会利益,重视经济利益为内因;农民权利虚置,政治参与薄弱、政府指导缺位,机构改革滞后、外部环境有待深化等是外因,诸多因素导致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畸形发展。针对研究样本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合作社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引导支持其发展、改善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外部环境等措施,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应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新模式,对促进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