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方式即意义——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改编的中国古典美学观照
【6h】

方式即意义——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改编的中国古典美学观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引言

0.1从鲁迅的弃医从文说起

0.2本文的尝试

第一章美国越南战争电影及科波拉的改编手法

1.1美国越战电影:时代、战争、电影

1.2电影语言阐释《黑暗之心》的困境

1.3科波拉的改编手法

第二章转换的可行性及困境

2.1转换的可行性

2.2转换的困境

第三章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的转化:“为何”

3.1原文本/作品的创生方式与小说到电影的转化

3.2原文本/作品中的言、意、象与小说到电影的转化

第四章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的转化:“如何”

4.1小说到电影转化的操作原则

4.2《现代启示录》转化操作的关键

第五章对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的转化的审美:“如何”

5.1“如何”:意境审美

5.2审视《现代启示录》

5.3意境审美:变量而非定量

第六章对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的转化的审美:“为何”

6.1“为何”:虚实之境

6.2原文本艺术世界的再现

结论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方式即意义

7.1视觉文化之于文字的文学:方式即意义

7.2越战电影之于越战:方式即意义

7.3《现代启示录》之于《黑暗之心》:方式即意义

7.4中国古典美学之于小说到电影的转化:方式即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越战电影及相关影片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以《现代启示录》对《黑暗之心》的创造性改编为研究对象,藉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来观照自小说文本到电影的转化过程及审美过程,以期体现中国古典美学对作为新技术化媒体的电影所可能具有的、独特的理论阐释意义与审美鉴赏作用,同时着意突出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互补态势与共同促进。  论文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引言、六章正文及结论组成。引言部分,以电影对鲁迅的冲击谈起,点明论文所要进行的探讨。第一章以被视觉化的战争导入,藉越战电影史凸显《现代启示录》这一战争电影巨制在同类影片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通过对小说与电影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分析,突出科波拉对《黑暗之心》异于常规却合乎艺术理想规律的改编手法。第二章将小说-电影的改编与语际间的翻译进行类比,以“转换”此改编手法的困境,引出改编小说时的再创造,即“转化”的手法问题。第三章剖析了艺术作品创生的过程及其中“言”、“意”、“象”的关系。第四章探讨转化中的“如何”问题,即具体如何操作才能使转化者与原文本作者间个体生命体验达到契合,以求异体化的再生。第五章研究怎样对转化出的电影作品进行审美,解决“如何”的问题。第六章分析审美过程中“为何”的问题。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指出自《黑暗之心》到《现代启示录》这样的转化所牵涉到并呈现出的“方式即意义”的四个方面指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