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
【6h】

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网络人际交往

1.1网络人际交往的界定

1.2网络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

1.3网络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1.4中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2.网络社会支持

2.1网络社会支持的内涵

2.2网络社会支持的特点

2.3网络社会支持与互联网使用

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3.1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基本内涵

3.2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分类

3.3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原因分析

4自我同一性

4.1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4.2自我同一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4.3自我同一性与互联网使用

第二部分研究思路

1研究思路

2研究假设

3研究意义

3.1理论意义

3.2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研究内容与研究过程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3研究工具

3.1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

3.2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

3.3自我同一性问卷

4数据处理方法

第四部分研究结果

1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人口统计学差异

2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

3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回归分析

4自我同一性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调节作用

5小结

第五部分分析与讨论

1.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各维度差异分布情况

1.1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及各维度差异分布情况

1.2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各维度差异分布情况

2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2.1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性别差异分析

2.2网络社会支持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2.3不同家庭来源的中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差异分析

2.4不同家庭收入的中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2.5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上的差异分析

3网络社会支持、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分析讨论

3.1网络社会支持、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自我同一性相关关系的分析讨论

3.2网络社会支持、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回归分析讨论

4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第六部分研究总结

1研究结论

2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中学生成为重要的互联网使用人群。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同一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对自我的认识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过度和不恰当的互联网使用对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研究在开封、周口、南阳、郑州选取650名中学生作被试,采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问卷考查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自我同一性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研究发现:
   (1)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在家庭来源、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网络社会支持各维度上的得分城市中学生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2)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呈显著正相关;
   (3)自我同一性与网络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
   (4)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网络社会支持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5)自我同一性中过去的危机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两个维度在中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