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
【6h】

“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一、影视改编的历史沿革

二、“互文性”理论与影视改编的方法分类

三、影视改编的意义与实质

四、当前影视改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结 语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对“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进行了研究。影视改编伴随着影视业的诞生而勃兴,一部以代际为线索的影视改编史几乎等同于影视发展史本身。从初期的通俗商业片到人文探索式的奠基,从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到后撤式的改良主义者,从寓言化的宏大叙事到边缘角色的个人化独白,每一代电影人都在无意识的艺术探索中力革前代人之弊,并从中逐渐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和改编特色。“互文性”理论和“模因”论的引入为影视改编工作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思路,一方面为“类型片”概念的合理性做出了有力论证,一方面也为影视改编的类型划分提供了清晰的分类标准,成为影视改编研究中贯穿始末的线索和万能的理论工具。电影与梦有着惊人的相似。电影与历史的关系,也正如梦与现实一般,既有着相当分明的泾渭,又相互影响和转化。影视改编作为记录历史与经典的一种方式,纵向世代流传形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横向跨区域传播铸就民族乃至国家的形象。由此可见,影视改编的实质就在于媒介转换,无论是从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还是从社会文本到影像文本,其共通之处都在于利用不同的改编手法将事件、人物、对白、场景形象化,利用影视媒介的图像化优势使之具备更强的传播力。伴随着当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剧本荒引发的影视作品跟风、低俗、恶搞现象逐渐凸显出来,且部分影视改编作品中存在着对历史的严重误读现象。这就要求影视行业抓紧建设起高素质的编剧队伍,大力提倡编导合一的人才结构,突出编导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影视从业人员的历史使命感,并加强对相关题材影视作品的监管力度,以“内容为王”的理念引导影视媒介的持续、健康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