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代祥符县进士考论
【6h】

明代祥符县进士考论

代理获取

摘要

明代为科举制度的成熟期,河南为当时文化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科举成绩一直处于中上等行列。而祥符县即为开封府府城所在地又为河南布政司所在地,经济发达、文化昌盛,进士数量居全省之冠,在整个河南地方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发达地区。据现有资料统计,整个明代期间,籍贯与祥符县有关之文进士共计141人,但其中成分复杂,大量人员户籍与祖籍不同,主要存在:户籍在祥符县,祖籍在其他地方和祖籍在祥符县,户籍在其他地方两种情况。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户籍、祖籍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时间的问题,那就是何时迁入和何时迁出的问题,这是判断人员归属问题的重要依据。对祥符县具体进士人员的考订为本文的成文基础,是下文研究的依据,因此在整篇文章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文章中前半部分主要为对祥符县进士人员身份的考订。经考订,明代祥符县文进士数额为128名,该部分进士人员都经过多种资料的支持才得以确定。在后半部分对祥符县进士群体的研究过程中采用与周边乃至全省、全国进行比较、联系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入手探索其共性及自身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祖籍与户籍不同人员存在的时间和原因方面。在时间上主要表现为:流动主要发生在成化之后。而在流动发生的原因方面则较为复杂,主要原因为:科考制度发生变化、政府组织大规模迁徙、先辈为官而居住地发生变化、躲避自然灾害而居住地发生变化、经商活动而居住地发生变化等多种原因。(二)进士的中榜比例同时间的关系方面。就整个河南布政司而言,表现在:中榜比例最高为宣德时;最低为永乐时,其次为弘治时期,再其次为洪武(包括建文)时期。前期波动较大,正统至成化时期趋于稳定,但弘治时期突然下降,之后的整个中后期都在平均线上下波动,没有太大变化。就祥符县而言,进士中榜比例在整个明代不同时期的分布,具体表现为:中榜比例最高为宣德时,最低为弘治时,其次为洪武(包括建文)时期,再其次为天顺时期。永乐时期的中榜比例已经在平均线以上了。前期波动较大,正统至成化之间除了景泰时期外,整体趋于稳定,弘治时期突然下降,之后的整个中后期除了天启朝外都在平均线上下波动,没有太大变化。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祥符县进士中榜比例在时间分布上,基本和河南布政司总体分布吻合,但又高峰出现略早;祥符县本身而言,进士中榜比例在时间分布上总体均衡但局部差别又较大。(三)在出现文学昌盛局面的时间段上。就整个河南而言以弘治、正德时期为最高峰,中州文坛涌现出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等杰出文学家,甚至堪与江南相媲美。而对于祥符县而言,虽然进士身份的作家主要分布在成化至隆庆时期的明代中期,但更多重要人物,及成就最高点则在正德后期和嘉靖前期,表现为:比中州文坛的总体高峰要略微晚些,且典型人物李濂、高叔嗣皆在此时期。(四)在科第家族的数量、时间段、持续性方面。就数量而言,终明一代祥符县拥有两个以上进士人员的家族数量大,涉及22人,9个家族,居全省之冠。就时间段来说,集中出现于明代中期,前后共持续170年。其前期的86年和末期的20年共计106年间均无科第家族出现。就持续性方面而言,则由于祥符县所在的位置和科第家族的长期维持需要诸多条件的共同作用,而导致持续性较差。总之,祥符县进士群体诸多特征的存在,其中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还有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祥符县虽为北方经济文化重地,但与江南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差别,尤其表现在数量上。其主要原因则由经济、文化两方面决定。祥符县在进士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应为全省一类地区,全国二类地区的前列,属于较发达地区,与该地区经济、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位置基本吻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