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孫奇逢交游研究
【6h】

孫奇逢交游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現狀及問題

第二节 研究方法與意義

第一章 明清嬗代之際孫奇逢的困境與選擇

第一節 孫奇逢的政治失意與選擇

第二節 孫奇逢的生存境況與選擇

第三節 孫奇逢的精神困惑與選擇

第二章 孫奇逢的交游與學術生成

第一節 師承淵源:孫奇逢早年交游與學術思想的築基

第二節 對王學的服膺、反思與修正:孫奇逢中年交游與學術思想的發展

第三節 “學問在躬不在口”:孫奇逢晚年交游與學術思想的成熟

第三章 孫奇逢及其與弟子的交游對北方學術的推動與發展

第一節“宋興伊洛,元大蘇門”:孫奇逢弘揚北方學術的原因

第二節 著書立説,講學授徒:孫奇逢個人推動北方學術發展的實踐

第三節 師道立,思想傳:孫奇逢授命弟子推動北方學術發展的努力

結論

附錄

附錄A 孫奇逢、魏裔介等人遺像

附錄B 孫奇逢手跡

附錄C 孫奇逢世系圖①

附錄D 孫奇逢等講學、活動遺址圖

附錄E 孫奇逢弟子一覽表①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展开▼

摘要

明清易代之际,朝代的更迭给学界带来极大阵痛,知识份子开始对学术展开深刻反思,在各种学术思想激烈碰撞的过程中,学术完成转型,新的学术范式逐渐建立,学以致用成为学界共识。孙奇逢(1585—1675)品行高洁,着述宏富,以日用伦常爲实际,有圆融大成之象,是当时北方理学泰斗。然学术的转型与新学术范式的生成,并非突变式的一蹴而就,而是渐变式的继承与革新,学者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其所处的学术生态环境都成为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孙奇逢的学术生成脉络为经,以孙奇逢学术交游活动为纬,来探究孙奇逢学术生成的动态渐变过程,重新评估孙奇逢及其学术的历史地位与价值,为推进明清转型时期学术生态的建构做出贡献。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有关孙奇逢的研究现状、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从民国前后至今,学界对孙奇逢的研究由集中于对其生平的爬梳转向对其学术思想与价值的研究。然而学界还存在对孙奇逢交游研究薄弱、学术思想与价值研究不透彻的问题。以交游爲切入点的、对孙奇逢学术思想生成与价值意义的研究亟待进行。
  第一章,明清易代之际,孙奇逢的三重困境与学术选择。早年,孙奇逢有志科举,却前後十一次不第,仕途坎坷;至明清易代,家国离乱,孙奇逢被迫避地南迁,漂泊无依,穷困潦倒,生活艰辛;待孙奇逢南迁稳定後,经国济世之志无处安放,自我认同之生存意义亟待找寻,内心困苦。在政治、生活、精神的三重困境下,孙奇逢渐从“外王”的人生追求中转向了对“内圣”的体察,选择退隐田园,寄情林泉,把讲学论道、着书立説作为自己最终的人生归宿。
  第二章,特殊学术生态环境中,孙奇逢以学术交游为具体实现途径,所呈现出来的学术生发与转型过程。前期(1597—1611),孙奇逢仰慕先哲刘因、杨继盛,学问气节多有浸润;应试时结识房石麟,受其啓发与鼓励,潜习程朱,益自奋勉;然其家学却偏向阳明一路,其祖孙庭训可谓受到了纯正王学的影响,讲求节义事功,知行合一,这爲孙奇逢日後学转姚江埋下伏笔。中期(1611—1649),孙奇逢结交曹于汴,初识心学之要;在与鹿善继的交游中,又逐渐确立了自己明体达用,兼采程朱的学术旨趣;亦因与鹿善继的交游,使得孙奇逢得以接触到东林士人,在东林学风与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学风趋於笃实,开始了他对王学的反思与修正。後期(1650—1675),孙奇逢从李崶读《易》、研《易》、着《易》的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其学以致用的实学基调;同时在以《理学宗传》爲中心的学术着作撰写实践中,完成了其学术理论的外在建构,学术思想走向成熟。
  第三章,孙奇逢兴教讲学及其与弟子交游过程中对北方学术的推动与发展。晚年孙奇逢退居夏峰,兴教讲学,广收弟子。孙奇逢对《中州人物考》、《畿辅人物考》的编撰,既是对自己学术生发与转型两时期学术生态的勾勒,亦为儒学道统的建立与接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在此背景下,孙奇逢以兴教讲学为手段,在与弟子的交游之中,完成了以《洛学编》、《北学编》、《中州道学编》爲代表的北方学术生态的勾勒。这种勾勒活动以其与权力儒学天然的亲近感,借助于世俗权力的平台,使夏峰学术在北方得以广泛流布。加之弟子承接师志,广开书院,兴学重教,形成一个以书院爲平台,以讲学为主要传播方式,以传递道统爲办学目的,以北方学子爲中心的学术交流圈,切实推动了北方学术的整体发展,甚至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学术间的交流。
  孙奇逢在明清易代之际特殊的学术生态环境中,以积极的姿态和宽阔的学术视野在“躬行”上着力,致力於经典着作的研读与撰写,尝试重构道统,梳理学术史发展脉络,注重学脉传承,自觉地担负起推动儒学发展的使命,在清代学术史和中国理学史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