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6h】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英文缩写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引言

第一部分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体外活化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TGF-β/Smad4信号通路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PPAR-γmRNA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活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植物雌激素防治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浊毒学说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肝纤维化是以结节形成和肝脏收缩为特征,是肝脏疾病末期的所有并发症包括门脉高压、腹水、肝性脑病、合成及代谢功能障碍的基础,因此肝纤维化既损伤肝细胞的功能又能增加门静脉压力。几乎在所有的慢性肝损伤的病人中都会产生纤维化,最终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影响人的生命。目前一般认为肝纤维化发生的原理为:肝纤维化是肝脏发生慢性非自限性损伤之后的一个创伤修复反应;激活的肝星状细胞是肝纤维化形成最主要的细胞。
   肝纤维化最主要的事件是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肝星状细胞是正常和纤维化肝脏细胞外基质的基本来源,是肝细胞和窦内皮细胞之间的内皮下间隙非游走的窦旁细胞,是体内储存视黄醛衍生物的首要部位,在星状细胞被激活的过程中,静止的富含维生素A的细胞转化为高度致纤维化的细胞,其形态特征为粗面内质网增大、维生素A颗粒减少、核膜皱缩,出现可收缩性的纤维丝及细胞增殖。被激活的肝星状细胞造成肝纤维化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细胞外基质的形成。细胞外基质是指一系列参与构成正常肝和纤维化肝间质框架的大分子,包括几个结构和支撑分子家族:胶原、非胶原糖蛋白、基质结合生长因子、黏多糖、蛋白多糖和基质细胞蛋白。细胞外基质是细胞功能的动态调节器,纤维化肝脏的基质成分在性质和含量上均有别于正常肝脏,其胶原总含量增加了3~10倍,在肝损伤区域内首先出现的基质改变是细胞纤连蛋白的增加,这些变化导致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纤维化速度的增加。而激活后的肝星状细胞表达针对胶原和层粘连蛋白的整合素受体则又有助于基质成分的沉积。最终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降解减少,造成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
   研究表明纤维化在多种疾病中可以被逆转,如酒精性肝病随着戒酒,其肝纤维化可被显著逆转;乙肝患者在应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之后肝纤维化程度也显著改善;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之后肝纤维化有短期的退化或肝纤维化进展减缓。
   目前肝纤维化的治疗主要集中在(1)治愈原发疾病如清除慢性病毒性感染;戒酒和停用有毒性的药物;去除过剩的铁和铜;解除胆道梗阻等。(2)减轻炎症和免疫反应。(3)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包括能够抑制星状细胞增殖、促进星状细胞凋亡、抑制胶原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起到抗纤维形成的作用。
   现在研究多将肝星状细胞作为治疗肝纤维化的靶点。治疗上多用抗氧化剂如生育酚、水飞蓟素等,可以经保护肝细胞和抑制库普弗细胞功能的双重作用减少肝损伤。另一类为抑制细胞外基质产生的物质,主要是通过直接阻断基质合成和处理或间接抑制转化生子因子(TGF-β)的活性而实现,由于中和转化生长因子能够取得加速基质降解和抑制基质产生的双重效果,所以转化生长因子拮抗剂也是目前的热点,如松弛肽等。PPAR-γ在星状细胞内有表达,其配体可以下调星状细胞的活性,在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PPAR-γ表达显著减少。上调PPAR-γ表达能够使肝星状细胞从激活态转为静止态,从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性。所以本实验将肝星状细胞及TGF-β和PPAR-γ作为靶点观察化浊解毒方的作用机制。
   中医多将肝纤维化、肝硬化归为“癥积”“臌胀”“积聚”等范畴。历代医家多认为是由气血瘀滞造成,多用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品治疗,虽能取效,但是也仅能治标而不治本。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导师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浊毒内蕴可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气机郁滞,血不归藏,变生诸症,日久正虚,浊毒与虚共同致病。故治疗上固本与驱邢不可偏废,以化浊解毒为大法,兼补益肝肾,经多年临床验证化浊解毒方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对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从细胞水平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的作用,从而探讨其作用机制。
   在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复方中除了大剂量的应用化浊解毒、软肝散结、活血化瘀之品外,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会选择性的应用一些补益肝肾的药物其中较常用的是补骨脂,其主要成分是补骨脂素,结合现代研究,在治疗肝纤维化中的天然黄酮类药物的应用如水飞蓟素,姜黄素等能够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而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肝硬化的形成。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补骨脂素也有很多与姜黄素相似的作用,我们推测属于香豆素类化合物补骨脂素有可能也具有类似的防治肝纤维化作用,所以本实验观察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的作用,从而观察其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机理。进而研究化浊毒与抗氧化应激之间是否存在一定联系。本研究将分五部分来探讨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及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第一部分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体外活化肝星状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化浊解毒方是临床上治疗肝纤维化的验方,但对其作用机理缺乏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活化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择健康的SD大鼠,制备含药血清,分为干扰素组(阳性对照组),化浊解毒方大、中、小剂量组及空白对照组。体外培养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加入各含药血清进行培养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利用MTT法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培养48小时后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肝星状细胞在不同浓度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培养基中培养24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0.216士0.051)和阳性对照组(0.232士0.029)有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的作用(P<0.05);培养48h后,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剂量组均有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大剂量组(0.160士0.044)效果更为明显(P<0.05),且与阳性对照组(0.20士0.039)比较无差别,其效果优于中(0.266±0.046)、小剂量组(0.315士0.043)(P<0.05);培养72h后,阳性对照组和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剂量组均有明显的抑制HSC-T6增殖的作用(P<0.05),且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大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
   经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后显示:肝星状细胞经过含药血清干预48h后,空白对照组的凋亡率约2.68%,即说明正常的肝星状细胞也存在着凋亡,阳性对照组15.78%和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组的凋亡率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化浊解毒中药血清的大剂量组的细胞凋亡率更高为20.02%(P<0.05);中剂量组细胞凋亡率13.38%与阳性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小剂量组的凋亡率12.88%要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
   结论: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浓度组在体外均能够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同时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即浓度越大其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越强。与干扰素组比较,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尤其是大剂量组能有效的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
   第二部分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目的:本部分实验主要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尤其是对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的影响。
   方法:肝星状细胞加入含药血清后培养48小时后,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的影响。
   结果:肝星状细胞在不同浓度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培养基中培养48h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均能抑制肝星状细胞分泌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其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含量在大剂量组(分别为117.9ng·mL-1,56.3ng·mL-1)最低,其作用效果明显优于中(158.0ng·mL-1,70.9ng·mL-1)、小剂量组(162.6ng·mL-1,79.6ng·mL-1)及阳性对照组(148.3ng·mL-1,64.3ng·mL-1)(P<0.05);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的含量在大剂量组(60.1ng·mL-1,31.2ng·mL-1)与阳性对照组(60.0±5.1ng·mL-1,32.8±4.1ng·mL-1)均较低,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均优于中药的中、小剂量组(P<0.05)。
   结论:化浊解毒中药血清能够减少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包括降低Ⅰ型胶原、Ⅲ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的含量。
   第三部分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TGF-β/Smad4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内TGF-β1mRNA和Smad4mRNA的影响。
   方法:运用RT-PCR方法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浓度组对TGF-β1mRNA和Smad4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经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干预48小时后,化浊解毒方各剂量组的TGF-β1mRNA表达均较正常血清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各组的Smad4mRNA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5)。
   结论:化浊解毒中药血清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及减少合成细胞外基质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1mRNA与Smad4mRNA表达,影响TGF-β/Smad4通路起作用。
   第四部分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PPARγmRNA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将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内PPARγ的影响,并最终发现对PPARγ及TGF-β/Smad通路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化浊解毒中药血清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方法:运用RT-PCR方法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浓度组对PPARγ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的PPARγ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大剂量组的PPARγmRNA表达量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和中、小剂量组(P<0.05)。
   结论:化浊解毒中药血清能够增加肝星状细胞内PPARγmRNA的表达量,以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大剂量组最为明显,这也表明了化浊解毒方之所以能干预TGF-β/Smad信号通路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mRNA来起作用的。
   第五部分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中补骨脂所含有的主要成分补骨脂素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性的影响。
   方法:常规培养肝星状细胞,并用0.1mmo.L-1的H2O2造成HSC-T6氧化应激的模型。加入补骨脂素,并用MTT法、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肝星状细胞增殖、细胞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Ⅰ型胶原的含量。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补骨脂素在浓度为10μmol·L-1,1μmol·L-1,0.1μmol·L-1,均呈现出抑制HSC增殖的作用(P<0.05),且效果最好的是在作用48h(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骨脂素各个浓度组能够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P<0.05),并降低细胞上清液中MDA和GSH的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骨脂素各个浓度组在作用48h后,细胞上清液中的Ⅰ型胶原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
   结论:补骨脂素能有效的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氧化应激,说明补骨脂素是化浊解毒中药血清治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之一,从另一层面上也说明了浊毒导致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和氧化应激有关,化浊毒的方法之所以能在治疗肝纤维化中起作用,很可能与其中的抗氧化成分有关,即化浊毒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总论
   1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浓度组均能够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
   2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浓度组均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凋亡。
   3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各浓度组均能抑制HSCs细胞分泌Ⅰ型胶原、Ⅲ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
   4 经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干预后,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大剂量组的HSC内TGF-β1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
   5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大剂量组的Smad4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中、小剂量组(P<0.05)。
   6 化浊解毒中药血清大剂量组的PPARγmRNA表达量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和中、小剂量组。
   7 化浊解毒方防治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mRNA表达而干预肝星状细胞内TGF-β/Smad4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和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减少其分泌细胞外基质含量而实现的。
   8 不同浓度补骨脂素均有明显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的作用,其中10μmol/L组效果更为明显,在培养48h、72h后作用更为明显,并呈现出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
   补骨脂素能有效的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氧化应激,说明补骨脂素是化浊解毒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之一,化浊毒的方法之所以能在治疗肝纤维化中起作用,很可能与其中的植物雌激素成分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