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骨保护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6h】

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骨保护素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糖尿病诊断标准

2 单纯高血压诊断标准

结果

1 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2 各组24小时动态血压数值比较

3 各组IMT值比较

4 各组血清OPG值比较

6 血清OPG值与IMT相关性比较

7 昼夜平均动脉压差与血清OPG的相关性分析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24小时动态血压、骨保护素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课题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及血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浓度,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特点、IMT及血清OPG浓度的变化,探讨24小时动态血压、血清OPG浓度与IMT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提供指导。
  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期间诊治的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将糖尿病患者按有无高血压分为2组:B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C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1例,其中男14例,女17例;另设A组:健康对照组32人,其中男17例,女15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对所有入选患者佩带无创袖带动态血压监侧仪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动脉压和夜间平均动脉压。同时计算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以了解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仪对所有患者测定IMT。收集所有人员空腹新鲜血浆标本,采用全自动酶标检测仪测定OPG浓度。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各组一般情况比较
  A组患者男/女17/15名,平均年龄55.40±12.24岁,体重指数22.6±3.40Kg/m2,B组患者男/女15/14名,平均年龄53.34±11.55岁,体重指数24.2±3.6kg/m2,C组患者男/女14/17名,平均年龄59.55±13.36岁,体重指数23.6±3.12kg/m2,三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见Table1);
  2、各组24小时动态血压数值比较
  2.1 B组的白昼平均收缩压124.07±7.99mmHg,白昼平均舒张压75.83±7.05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7.34±10.77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88.90±10.69mmHg,白天平均动脉压91.24±5.69mmHg和夜间平均动脉压83.00±8.75mmHg均高于A组的白昼平均收缩压113.73±5.43 mmHg,白昼平均舒张压71.52±3.49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05.24±6.81 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66.94±4.11mmHg,白天平均动脉压95.94±3.01mmHg,夜间平均动脉压72.97±4.97mmH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C组的白昼平均收缩压151.45±8.23mmHg,白昼平均舒张压85.19±11.48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45.55±12.15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80.71±9.73mmHg,白天平均动脉压110.16±10.02mmHg和夜间平均动脉压104.00±11.83mmHg均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B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8.12±7.33%明显低于A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16.81±3.30%,昼夜节律减弱,24小时动态血压呈现“非勺型”特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C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5.36±4.5%明显低于A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16.81±3.30%,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24小时动态血压呈现“非勺型”特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C组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5.36±4.5%稍低于单纯糖尿病组8.12±7.33%,两者均表现为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Table2)。
  3、各组IMT值比较
  B组IMT0.68±0.39mm均大于A组0.11±0.10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IMT1.01±0.46mm大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3)。
  4、各组血清OPG值比较
  A、B、C三组的OPG值不符合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得出B组、C组的血清OPG值均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的血清OPG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Table4)。
  5、24小时动态血压数值与IMT相关性比较
  5.1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动脉压和夜间平均动脉压均与IMT呈正相关(r=0.675)(r=0.458)(r=0.611)(r=0.357),(r=0.406)(r=0.639);
  5.2昼夜平均动脉压差与IMT呈负相关(r=-0.612)(见Table5);
  6、血清OPG值与IMT相关性比较
  血清OPG值与IMT呈正相关(r=0.512)(见Table6)。
  7、昼夜平均动脉压差与血清OPG的相关性分析
  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和血清OPG值呈负相关(r=-0.537),随着昼夜平均动脉压差的减弱或消失,血清OPG会升高(见Table7)。
  结论:
  1、2型糖尿病患者未出现高血压前已出现24小时动态血压节律改变,呈“非勺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值均升高,且有明显节律异常,呈“非勺型”。
  2、高血压是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动脉压和夜间平均动脉压的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均促进IMT增厚。
  3、糖尿病无高血压患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血清OPG浓度均升高,但两者比较无差。
  4、IMT增厚时血清OPG值升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的减弱或消失时血清OPG也升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