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刘醒龙小说的现实关怀及其超越
【6h】

刘醒龙小说的现实关怀及其超越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寓言化的现实介入

一初出茅庐的学步阶段

二寓言化的现实关怀

1老人:传统的象征

2现实的寓言化

第二章直面现实的平实表达

一底层官员的酸辣生活

1“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官差催粮图

2“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为民谋福图

3“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争权夺利图

二底层百姓艰难的日常存在状态

1底层百姓的人格存在状态

2底层大众的精神存在状态

三平实的叙事风格

1叙事语言的平实

2叙事模式的平实

第三章《圣天门口》:超越现实的形上追求

一另一种历史诉说方式

1革命工作者及革命家属

2被漠视的一面

二寓言的回归及形上追求

三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为了更加全面认识刘醒龙的小说创作概貌及其关注现实的精神,通过文本细读,在忠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基础上,写成了本文。全文分五部分:引言、结语以及正文的三部分。内容提要如下: 引言部分介绍刘醒龙及其小说在当下文坛的地位,并简要总结刘醒龙小说的研究现况,阐明本文的研究方向。 第一章以刘醒龙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作品为论述对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此时期小说创作上两个特点--在文化指向上他的小说和寻根文学有相通之处,都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幻、风俗、深山大林来表现一种古老文化;在形式上他又借鉴当时流行的预叙、叙事圈套等技巧。第二部分深入论述作品的深层意蕴--拨开文化和技巧的雾帐,看到的是关注现实的主题,只不过作者采用了一种隐讳的寓言的表达方式。其中第二部分分两个小方面论述,即“老人:传统的象征”和“现实的寓言化”两部分。 第二章论述90年代刘醒龙创作直面现实的特点。90年代后,刘醒龙的小说完成了一次大的转型,由对神话、传说、梦幻、风俗、深山大林的关注转向了世俗的人和事,他的小说成了“现实主义”回归的标志。他的小说通过对两类人(底层官员和百姓)的关注,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切忧患。此时期刘醒龙的创作不仅关注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状况,更关注他们的精神存在状态。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底层官员的酸辣生活,从“伪保长抢粮图”、“为民谋富图”“争权夺利图”三个小方面展示底层官员的百态,并分析作者对这些腐败现象的态度及这种态度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二部分论述了底层百姓在无奈的生活中闪耀的人性光辉,分为两小节,第一节探讨底层百姓的人格状态,男人坚韧,女人柔和仁慈;第二节探讨底层百姓的精神存在状态,第二节又从四个小方面进行论述(即:关注人的灵魂,关注命运,撤离与守望的矛盾,希望与失望的永恒悖论);第三部分分析此时期在小说叙事上所表现出来的平实风格:语言平实、叙事模式平实。 第三章以其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圣天门口》为探讨对象,论述其小说依托于历史叙事却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实现了对历史、对现实的理性思考,完成了小说的构建:传达仁爱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将《圣天门口》和同类“革命历史小说”作比较的基础上,指明这种历史的表述形式所寄托的价值追求;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圣天门口》的深层寓意:通过历史寓言传达对历史、现实、人生的理解,寄予作家对社会的关注,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表达了一种形上追求--仁善是人类的梦想、人类的追求、人类的福音。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全文并谈及刘醒龙小说创作的不足,最后对其创作做了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