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河北藁城“战鼓”的历史发展研究
【6h】

河北藁城“战鼓”的历史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绪论)

第一章 藁城战鼓的历史

第一节 藁城战鼓的起源

第二节 藁城战鼓的形成

第三节“天下第一鼓”的来历

第二章 藁城战鼓的艺术表演程式

第一节 藁城南部战鼓的流派及特点

第二节 藁城北部战鼓的流派及特点

第三节 藁城战鼓的表演套路及艺术风格

第三章 藁城战鼓的传承以及发展

第一节 藁城战鼓的传承

第二节 现代艺术与藁城战鼓的结合

第三节 藁城战鼓的藁城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含致谢)

展开▼

摘要

藁城市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东部。836平方千米,人口总计76万。藁城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朵氏”部落就在境内滹沱河、郦水、磁河等沿河地带劳作生息。藁城的民间花会历史久远,大多起源于当地的祭祀、庙会等民间活动。现保留的项目有:战鼓、架鼓、大鼓、扇鼓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战鼓是流传最为广泛和悠久的藁城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它是以大鼓、大饶、锣、水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男性群体舞蹈艺术。据说,藁城战鼓源于祭祀,产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唐代天宝年间(742年-755年)流行于河北中部,尤以藁城为盛。在藁城以南八个乡镇及周边县市一带普遍流传。藁城战鼓与其它鼓乐大不一样,藁城战鼓以大鼓,大饶、锣、水镲为伴奏乐,钹既是舞具(道具)又是兼伴奏男性群体舞蹈艺术,各派系表演套路12-16套不等,每套都有原始名讳,表演舞蹈打击乐风格各流派互不相同,反映着击鼓人的爱好、向往与追求。其舞姿风格独特,剽悍壮烈,气势磅礴,激人奋进,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藁城战鼓原创人为刘凤翔。此人自幼习武,武术造诣颇高,曾经是清末的武举人。从1928年开始,他以武术动作为基础,将精彩的套路拆散后,又融入鼓点和敲钹的动作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花引来万花红,从此揭开了战鼓的新局面。清朝末年,藁城战鼓队曾赴天津参加皇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1949年、1959年赴京参加开国大典和建国10周年大庆。1953年马庄战鼓队参加了河北省民间艺术表演赛,荣获一等奖。以后马庄艺人耿增夫被聘到河北省艺术学校传艺,使战鼓艺术第一次搬上舞台。1985年,县文化馆专业人员在省市专家指导下,深入到农村,经系统挖掘整理、改编创新,将藁城战鼓艺术载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分卷》。创新后的战鼓,采取了大穿插、大流动、大起伏、大场面的表演方法,增加了舞蹈语汇,突出了新时代的特点,使古老的“战鼓艺术”焕发了青春活力。进入80年代后期,专家们对战鼓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在鼓谱套路、服装、规模及表演形式上均有突破,使之成为一种日臻完善的民间艺术。
   如今,藁城农村活跃着80余支战鼓队,并出现了男女混合编队和女子战鼓队。战鼓一改过去行街式表演为广场式表演,鼓群队伍中多为男女青年和中小学生。表演形式亦有创新,如把扇舞和秧歌溶进战鼓表演,刚柔相济,独特新颖。藁城市已将藁城战鼓确立为重点保护项目,责令文化部门全面抢救普查、出书立传、图像制作、传承战鼓艺术。市文体局自一九八四年:到现在,多次邀请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三级文化部门专家到农村战鼓基地进行采录、挖掘、整理、抢救、创新、改编战鼓。
   自建国以来,藁城市参加各种战鼓学习培训的中小学生达5600人次之多。藁城市的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开发艺术智能已越来越多的为普通大众所重视。在这里面,战鼓学习和鉴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藁城市已经把战鼓作为校本课程,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其中五届村小学将战鼓这一文化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新创编的表演方法,增加了儿童舞蹈语汇,突出了新时代少年积极乐观特点,使古老的“战鼓艺术”焕发了青春活力。
   藁城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战鼓艺术之乡”,省政府和石市政府定为优秀民间特色项目。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贾作光先生亲临藁城考察指导战鼓,并说:“藁城战鼓是民间艺术瑰宝,是冀中农民之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鼓励我们很好地传承下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