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及其中日跨文化比较
【6h】

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及其中日跨文化比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2 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倦怠

2.1 职业倦怠涵义的界定

2.2 教师职业倦怠

3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3.1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取向

3.1.1 职业倦怠的临床观点

3.1.2 职业倦怠的社会心理学观点

3.1.3 职业倦怠的组织理论观点

3.1.4 倦怠研究的社会与历史观点

3.2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发展过程

3.2.1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初期

3.2.2 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期

3.2.3 职业倦怠研究的最新趋势

3.3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根源问题的观点

3.3.1 Leithwood的研究观点

3.3.2 Byrne的研究观点

3.3.3 Jack Dunham的研究观点

4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

4.1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

4.2 国内关于教师精神压力源的研究

4.3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同精神压力关系的研究

4.4 国内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本土化

5 高校教师精神压力、职业倦怠与教师身心健康

6 日本高校教师精神压力及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6.1 日本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动向

6.1.1 日本职业倦怠研究潮流

6.1.2 日本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6.1.3 日本教师精神压力研究和精神健康研究

6.2 日本高校教师精神压力成因及应对

6.2.1 日本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

6.2.2 日本缓解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举措

7 我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7.1 我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成因

7.2 缓解我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应对措施

8 高校教师精神压力成因及应对的研究意义

9 总结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局限性

9.3 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当今,我国正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期。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和知识信息化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势在必行。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更多的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对高校教师角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期望。超负荷工作、管理制度及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等,为高校教师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适度的精神压力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当精神压力超出了个人所能承受的阈限时,就容易导致倦怠感的产生,进而危害到教师身心健康,造成职业倦怠,最终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
   在收集大量资料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及对比法,对中日高校教师精神压力成因进行比较,发现中日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都是过度的精神压力。日本高校教师的精神压力较多来源于“时间压力”,而中国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的来源较为复杂,涉及工作负荷、社会经济地位、高校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当精神压力的存在不可避免时,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教师精神压力及倦怠感的缓解对策,这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主旨所在。
   本文围绕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就减轻高校教师精神压力,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
   2、加强健全的高校制度体系建设:改进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完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
   3、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构建对高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和家庭都担负起其应当承担的教学职责,支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最大限度减轻教师压力。
   4、加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当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当中去,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加强高校教师心理辅导,帮助那些有问题的教师走出不良情绪的困扰,保持健康心理。
   5、调整主观认知,提高抗压能力。由于认知差异的存在,同样的遭遇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心理体验。要学会勇敢面对压力,适度休息,调节身心,正确认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