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鲍元恺《台湾音画》创作技法研究
【6h】

鲍元恺《台湾音画》创作技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 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主要研究方法和需突破的难点

第一章 鲍元恺与《台湾音画》

第一节 鲍元恺简介

第二节 《台湾音画》

第二章 《台湾音画》的宏观结构与文化背景

第一节 起——壮美恢弘的慢板

第二节 承——根植民间三部曲

第三节 转——静谧安详的慢板

第四节 合——粗犷豪放的快板

第三章 《台湾音画》的调式调性与和声对位

第一节 调式调性

第二节 纵向和弦结构

第三节 横向和弦序进

第四节 声部对位①

第四章 《台湾音画》的微观结构元素

第一节 节奏

第二节 音高

第三节 音色

第四节 力度

第五章 《台湾音画》的艺术特色及创作启示

第一节 民族民间性

第二节 时代交融性

第三节 创作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鲍元恺是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致力于对传统音乐的探索,创作的作品不仅受国人的喜爱,还走出国门,受到国外专业人士与听众的欢迎。他作品中以西方形式诠释中国韵味的“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以《炎黄风情》为典型,是“中国风”系列创作的出发点。《台湾音画》作为鲍元恺“中国风”音乐创作系列的第二部力作,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色,但又不是《炎黄风情》的台湾版的“复制品”,而是在改编原型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原创作品占据整部组曲的一半,是作曲家在台湾时的所见、所感。所以《台湾音画》是原创与改编相结合、描绘与抒发相结合的一部组曲。 鲍元恺在《台湾音画》中对民歌乐曲的改编,保持了《炎黄风情》中未动一音的旋律发展手法,而原创作品又以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了他曾提过的“人写,写人,为人写”的创作理念。鲍元恺独具魅力的创作手法对我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本文以传统音乐分析法为基础,结合两种现代音乐分析方法(音级集合与申克式图表)对其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笔者还采用了“结构学”的部分理论成果对作品的微观结构元素进行分析。 本论文的主体内容由五章构成,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是对鲍元恺本人的艺术成就以及《台湾音画》创作背景的简要介绍;第二章是对作品的宏观结构以及乐曲所表现的人文背景的研究。其中,宏观结构一方面是指鲍元恺先生后期对《台湾音画》“起承转合”的结构划分,另一方面则是指各个乐章的曲式结构类型。笔者按照组曲中的乐章顺序对作品逐个进行曲式结构分析,与此同时,对乐曲中所使用的原型民歌的人文背景也作了简要说明;第三章是对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弦结构、和弦序进以及声部对位的分析,从中总结出作品中表现的音乐创作技法特征;第四章采用了贾达群“结构学”理论中对音乐结构元素的认知,以音乐的四大性质为逻辑点,从作品的节奏、音高、音色、力度四种微观结构元素入手对作品的细节特征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民间性与时代交融性两种艺术特色的总结,以及笔者从中获得的创作启示。 音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启发音乐创作。笔者通过从宏观结构框架到微观结构元素的分析,总结出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这些艺术特色的总结,使笔者在思考传统音乐发展的同时获得了许多有关音乐创作的启示。

著录项

  • 作者

    孟向;

  •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
  • 学科 音乐与舞蹈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秦庆昆;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关键词

    鲍元恺; 台湾; 创作;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