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研究
【6h】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2. 研究创新点

一、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概述

(一) 相关概念界定

1. 践行

2. 践行能力

3. 学生践行能力

(二) 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阶段

1. 学生践行前的内心认同

2. 学生践行中的外在实施

3. 学生践行后的反馈评价

(三) 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的意义

1. 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课程目标

2. 有利于完成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任务

3.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 部分学生内心认同度较低

2. 学生外在践行环节不畅通

3. 教师对学生践行活动反馈评价不及时

(二) 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不到位

2. 学生缺少实践环节

3. 学生践行活动反馈评价机制不健全

三、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践行能力的措施

(一) 打造精品课堂教学,培育学生践行能力

1. 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率先垂范发挥榜样作用

2. 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精挑细选优秀教学素材

3.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形式

(二) 利用多样课外活动,提升学生践行能力

1. 观察活动

2. 访谈活动

3. 体验活动

(三) 健全反馈评价机制,巩固学生践行能力

1. 确定反馈评价的标准和体系

2. 合理利用正负强化两种方法

3. 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反思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提倡“立德树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十九大之后,对此愈发重视。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学科,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而德育学科的属性包括实践性,当学生获得了道德认知之后,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做出正确的道德践行。但是通过笔者在中学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经历,发现许多中学生只是“知识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践行做得并不到位,这也是笔者开始本篇论文写作的原因。一部分中学生道德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比较高,但是却出现知而不行、知行相悖、高知低行、知易行难、知行脱节等情况,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探讨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的可行措施,给今后教育者一些有益参考与启示。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三种,分别是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笔者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了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关于知行一致、知行统一的策略,这为本文写作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理论知识。笔者通过在中学教育实习的机会,与中学生当面进行观察、交流,了解当下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道德践行现状和学生们心中所想,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深刻分析以及对自己半年的教育实习经历和以往教师们的教学经验进行深刻总结,以探究出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本论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以下三部分: 论文的第一部分是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概述。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小版块:第一个板块是相关概念界定,对践行、践行能力、学生践行能力进行了含义界定;第二个版块分析了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阶段,包括学生践行前的内心认同、践行中的外在实施、践行后的反馈评价;第三个版块是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的意义,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课程目标、有利于完成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任务、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对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这是本文写作的创新点,在这一部分针对存在的三个问题一一与之对应进行了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从外化和内化两个部分来进行探讨,当然其中问题表现可能存在其它形式,具体原因包括内外因等也表现地错综复杂。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这一部分阐述了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的措施。笔者通过精心打磨,研究出三个逐步提高的三点来对学生践行能力进行逐步培养,分别是打造精品课堂教学培育学生践行能力、利用多样课外活动提升学生践行能力、健全反馈评价机制巩固学生践行能力,针对每一点又有具体可操作的步骤来讲述,相信这一部分的内容会让其他教育工作者有些许收获。 笔者认为通过研究探讨出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践行能力培养的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篇论文的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讨,旨在为今后关于初中生道德践行能力培养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