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网络对其搭配的解释——AT的个案研究
【6h】

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网络对其搭配的解释——AT的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History Background of Polysemy

2.2 Ullmann's Case

2.3 Nunberg's Pragmatic Account

2.3.1 Polysemy and Meaning Shifts

2.3.2 Conditions for Meaning Shifts

2.4 Pustejovsky's Generative Theory

2.4.1 Problems of a Sense Enumeration Lexicon

2.4.2 Coercion

2.5 Lakoff's Cognitive Approach

2.5.1 Prototype Theory

2.5.2 Motivation

2.5.3 Full-specification Approach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Distinct Senses

3.2 Methodology for Determining the Primary Sense

3.3 The Proto-scene

3.4 On-line Meaning Construction

3.5 Pragmatic Strenghthening

3.6 Atemporality

Chapter Four About AT

4.1 The Proto-scene of AT

4.2 Distinct Senses Within the Polysemy Network of AT

4.2.1 The Conceptual Place Sense(2)

4.2.2 The Particular Time Sense(3)

4.2.3 The Period Sense(3.1)

4.2.4 The Direction Sense(4)

4.2.5 The Cause Sense(4.1)

4.2.6 The Mode Sense(5)

4.2.7 The State Sense(5.1)

4.2.8 The Most Sense(5.2)

4.2.9 The Aspect Sense(6)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Acknowledgement

References

展开▼

摘要

认知语言学出现以前,介词就作为一类重要的词汇受到传统语言学家的关注。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家只是对介词的语义进行描述,而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随着认知方法的出现,介词多义现象已经开始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一语言现象引起越来越多语言学者的注意。在以前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大部分的语言学者(认知语言学者除外)认为心理词汇的构成是任意的,并且他们对多义现象的分析主要局限于句子层面,并且是依赖语境的或者是仅仅涉及一些动词述谓结构的变化。但是,认知语言学者对多义现象的本质给予了不同的观点。针对多义现象Lakoff提出了径向范畴(Radial Category)理论,并且还采用了一种名为Full—specification的方法来专门分析介词的多义现象。Langacker也对多义现象提出了自己观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Tyler和Evans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他们在总结之前认知语言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介词多义现象的模式,把研究多义现象的认知方法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认为,在这个模式中一个介词拥有一个原型意义(proto—scene),这个原型意义通过和一套认知法则相互作用派生出一系列的区别性意义(distinct sense)最后便形成了一个高度活跃的多义网络(polysemy network)。本文主要以Tyler和Evans的模式为理论依据来分析介词at的多义网络,尝试以此来检验该模式是否真的是分析介词多义现象的有效方法,同时应用介词at的多义网络分析at的各种用法,梳理这个词的各个意义。
   全文共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简要地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理论依据等。
   第二部分:简要地回顾以前对多义现象研究的方法。
   第三部分:综述Tyler和Evans提出的理论框架。
   第四部分:运用Tyler和Evans的模式分析介词at的多义网络,并且运用得到的at的语义网络分析at的用法。
   第五部分:简要地总结了全文的大意,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