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在苦难与信仰之间——从陈应松看底层文学的限度和意义
【6h】

在苦难与信仰之间——从陈应松看底层文学的限度和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绪论

第1章 丰富立体的底层与阴郁深沉的苦难

1.1 丰富立体的底层

1.2 阴郁深沉的苦难

第2章 没有出路的苦难:层出不穷的死亡悲剧

2.1残酷审美:频繁迭出的死亡

2.2 内外交困:无路的悲哀

2.2.1死亡场域的形成

2.2.2死亡的内因:冲突的焦虑

2.2.3死亡的艺术表现策略

第3章 追问苦难的出路:建构精神信仰

3.1 敬畏,因为信仰

3.2 唤醒敬畏

3.2.1敬畏自然:奇诡的环境和意象

3.2.2敬畏生命之一:塑造灵异动物

3.3.3敬畏生命之二:歌颂坚韧生命力

第4章 作为底层文学个案的陈应松

4.1陈应松的限度

4.2 陈应松的意义

4.2.1代言的立场与“想象”的真实

4.2.2超越苦难的精神救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作为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家,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尤其受到热评热议。当前对“神农架系列”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中苦难叙述的探讨,很少有论者关注陈应松的苦难叙事在整个底层文学格局中的意义。底层文学自诞生之日起纵然倍受推崇称颂,但也因为过度书写苦难而遭到批评指责。当我们正视底层写作的意义与限度并存、如同一把双刃剑之后,如何找到更好的生存、发展路径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陈应松其人其作正是一个可供分析的典型案例。
  在笔者看来,相对某些底层文学的作者沉溺苦难、展览苦难,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重视探讨苦难的出路问题,体现了一种开辟信仰空间的倾向。通过信仰与苦难的互动,陈应松为笔下层层淤积的苦难找到了疏导途径,突破了底层文学为苦难而写苦难、以至沦落为“仇恨叙事”、“残酷叙事”的困境。在犀利的现实批判之中贯通、流动精神信仰的潜流,将残酷世相与幻美想象互相映照,正是陈应松笔下最为摇曳多姿之处。
  具体而言,陈应松一方面通过描写死亡、暴力等内容表现底层生活的艰辛困窘,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陈应松重视探讨苦难中生命韧度和生存经验,由此激发人们对生命本体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畏,即所谓的“敬畏生命”。应该说,陈应松阐释的“敬畏生命”达到了一种信仰的高度,在他的文学世界中,死亡、暴力等苦难内容被转化成了建立信仰、贴近信仰的洗礼过程。
  首先,本论文认为,陈应松以复杂的情感态度、多元视角塑造了一个丰富立体的底层世界。“神农架系列”不仅将造成苦难的原因指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外在的人力,而且也指向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自身。
  其次,分析并解释陈应松苦难叙事中出现的大量死亡、暴力描写现象。在本文看来,这些死亡、暴力内容既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有关,又与作家情感的焦虑和对死亡艺术的表现策略密切相关的。正因为无法为现实中层出不穷的死亡、暴力提供有效解决途径,于是陈应松将苦难的出路指向精神信仰层面。
  再次,探讨“神农架系列”开辟信仰空间的倾向。由于无法在现实中为苦难找到有效解决途径,陈应松将之导向信仰空间。陈应松借助神农架本身的神秘地域文化,通过对奇诡自然环境的展示,对“奇人”、“奇事”的描述,对灵异动物的塑造中营造神秘的文化色彩唤醒人类“敬畏”精神,包括对自然万物、对生命的敬畏,即“敬畏生命”的精神信仰。
  最后,探讨陈应松创作的意义与限度问题,并且总结其人其作对底层写作的启示意义。陈应松的独特性在于运用苦难/信仰的双向思维、通过多元视角看到一个丰富立体的底层,这足以证明,艺术化地展现苦难比赤裸裸、血淋淋地袒露苦难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另一方面,和众多底层创作者一样,陈应松也无法真正消除现实苦难,这既是他的“硬伤”也是整个底层文学的限度。然而,陈应松引苦难入信仰的表现策略也不失为现有条件下一种积极尝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