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学中的象似性研究-以对现代图案诗歌和戏剧的分析为基础及翻译策略
【6h】

文学中的象似性研究-以对现代图案诗歌和戏剧的分析为基础及翻译策略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Literature Review-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conicity in Literature

1.2 Originality and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3 Feasibility of the Study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Iconicity Theory

2.1 Definition of Iconicity

2.2 The History of Iconicity Theory

2.2.1 The Studies Abroad

2.2.2 The Studies at Home

2.2.3 Saussure's View of Arbitrariness

2.2.4 Peirce's Iconicity Theory

2.3 Other Relevant Studies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on Iconicity in Literature-Examples and Analysis of Modern Pattern-Poem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1 The History of Pattern-Poem

3.2 The Examples of Modern Pattern-Poem

3.2.1 Regular form of modern pattern-poem

3.2.2 Irregular form of modern pattern-poem

3.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3.3.1 Literal translation

3.3.2 Annotation

3.3.3 Using the 'Naturalization' method to translate

3.3.4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the Iconicity to Translate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on Iconicity in Literature-Examples and Analysis of Modern Drama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4.1 The History of Drama

4.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

4.3 Iconicity in Drama - Examples

4.3.1 Performative - Iconicity in Drama

4.3.2 Repetition - How Iconicity is Present in Drama

4.3.3 Punctuation - Iconic Image in Drama

4.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rama

4.4.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Performatives

4.4.2 The linguistic element must be translated as a whole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s of the Study

5.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以Saussure为中心的结构主义的任意说的观点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一直占上风。作为现代语言学之父,Ferdinand deSaussure(1961)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坚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并把它看成是控制整个语言系统的最重要的和最先的原则。他也区分了两种类型的任意性--绝对的任意性和相对的任意性。前者是指对语言符号的创造和应用是没有任何动机的,后者指语言符号在某种程度上是有一定的动机存在的。 但是,最近几十年兴起的功能主义学派带来了语言观的变化。从此以后,语言不再被视为自足的纯形式系统,而是需要寻求在形式背后的语义和功能动因;当代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的成果,促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在毫无亲缘关系的众多语言里一再出现的某些相似的形式 - 意义匹配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结构直接映照概念结构”这个基本主张也需要在语言中找到强有力的证据。也就是说,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语言中的“象似性”研究成为当今语言学中的一个热点(王铭玉,2004:403)。根据象似性的观点,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是有动机的,而且是可以证明的。很明显,这种研究倾向是对Saussure开创的任意性原则的一种反说。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Saussure相对任意说的发展。 由于语言象似性的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学者和专家的研究主题,导致许多语言学家对语言符号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做出了新的理解。语言学家诸如Lyon(1991),Givon(1985),Greenberg(1966)和Haiman(1980,1985)都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他们都认为语言符号及其所指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语言也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其他学者如Jakobson,Cooper&Ross,Bolinger,Chafe,Dixon,Slobin,Lakoff,Langacker,WizerbickaTaylor,Simone,Engler和Dressler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现代语言学界,尽管对语言的象似性问题的研究已经得到了接受和认同,但是在文学界并非如此。在国外,对文学中的象似性问题的研究尽管已经编写了书,但大多数都是局限在文体学的领域,如Spitzer已经在文体学的研究中讨论了象似性,尤其是在《语言学和文学的历史》(1948)一书中。Davie(1955),Ullmann(1964),Hollander(1975),Epstein(1975),还有Leech和Short也对其进行了研究。迄今为止,对文学中的象似性问题的研究可以在以“语言和文学中的象似性”为主题而召开的国际会议中所发表的文章找到证据。 在国内,很少有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强调语言和文学中的象似性,更不用说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研究文学中的象似性问题并把这一理论用于翻译的领域。 本文作者把她的研究主题放在讨论文学中的象似性这一领域,运用现代图案诗歌和现代戏剧作为其个案分析,并通过分析个案的中英文的版本,从象似性理论的角度提出对图案诗和戏剧的翻译时的一些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