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流动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G市Q小学为例
【6h】

流动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以G市Q小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国外研究现状

1.3.3文献述评

1.4.1流动儿童

1.4.2 生命安全教育

1.5理论依据

1.5.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5.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6研究方法

1.6.1文献分析法

1.6.2问卷法

1.6.3访谈法

第二章 Q小学流动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Q小学的概况

1. 学校的基本情况

2. Q 小学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2.2 Q小学流动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的调查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2.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3 Q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2.3.1 学生的安全意识不高,缺乏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2.3.2 学生对待生命安全教育的态度不端正

2.3.3 Q小学对Q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较为重视

2.3.4 Q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专业人员不足

2.3.5 家长对子女疏于看管,安全教育意识薄弱

2.3.6 学校周边存在安全隐患,流动使学生处于危险之中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服务过程

3.1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安全教育小组的筹备

3.1.1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3.1.2小组组员的招募及需求分析

3.1.3小组设计

2. 第二次小组活动分析

3. 第三次小组活动分析

4. 第四次小组活动分析

5. 第五次小组活动分析

6. 第六次小组活动分析

7. 第七次小组活动分析

3.3小组工作实务介入的评估

3.3.1小组活动的过程评估

3.3.2小组活动的效果评估

第四章 小组工作应用于Q小学流动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反思与展望

4.1实践反思

4.1.1 小组过程中值得肯定之处

4.1.2小组过程中不足之处

4.2 流动儿童生命安全教育的展望

4.2.1 家庭层面

4.2.2 学校层面

4.2.3 社会工作层面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声明

展开▼

摘要

儿童安全问题是受到全国乃至全球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社会对流动儿童越来越重视,但是在生命安全教育上的关心还是太少,在安全问题上不够重视,教育流于形式,致使流动儿童生命安全事故频发,意外死亡人数逐年上涨,本文中笔者在Q校利用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采取了“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让流动儿童真正的参与到生命安全教育问题中,通过互动游戏、情景模拟,让流动儿童在参与中知道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致灾因子,提高安全意识,降低可能受到的伤害,并且能够将在小组中所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家庭成员和学校同学。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参与,尝试建立一个“家庭—学校”两位一体的生命安全教育模式。 笔者所研究的Q校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希望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能够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可普及的流动儿童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在更多的学校开展起来,不断地被探索、修改,不断地被完善,在惠及更多流动儿童的同时,也引起更多人对流动儿童安全问题的关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工作小组活动介入到流动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服务对象在安全知识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提升,掌握了自我保护的办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也能够较好的正确应对,更重要的是在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在生命安全教育上都获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