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规范性的理论探讨——基于研究范式的分析
【6h】

当前我国教育研究规范性的理论探讨——基于研究范式的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自从有教育研究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着教育研究自身的规范。教育研究的规范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成果的优劣,影响着教育研究水平的高低,从而关系到教育的实际成效,进而关系到一群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身心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从现实看来,教育研究表面的繁盛景象并不能掩盖研究失范现象的存在,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对教育研究规范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往的研究表明,教育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程序,但有规范必须遵循,也就是说,教育研究存在规范。如何判断一项研究是否规范,以及从哪些方面、从什么角度去判断,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本研究立足于范式层面,对教育研究的规范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在对教育研究和范式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教育研究范式就是教育研究者群体在从事研究过程中所建立的共同的教育信念,以及在此信念指导下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程序。拥有一定研究范式信念的学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范式类型来思考教育问题、执行相应的研究程序与方法。因此,对教育研究进行评价必须在特定范式的理论框架内进行,只有当该项研究符合相应范式的基本要求、体现出相应范式的特点时,才能做出“该项研究是符合规范的”结论,否则,就是违背了范式的基本要求,就是失范。 基于已有的分析,并整合各种类型的教育研究范式,从研究信仰的角度,将教育研究范式分为哲学思辨的教育研究范式、定量主义的教育研究范式、定性主义的教育研究范式等三种。哲学思辨的教育研究范式主要针对教育价值研究,定量主义的教育研究范式主要针对教育事实研究,定性主义的教育研究范式则针对教育事实与价值在行动中的结合。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育研究范式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首先,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中还存在着忽视研究范式的现象,很多研究者尚无明确的研究范式意识,更不用说科学的研究范式运用。大部分的研究者缺乏方法意识,科学的方法论与方法的自觉意识在教育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氛围。其次,在各种范式的具体运用当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哲学思辨研究占绝对优势,导致教育研究范式的单一;哲学思辨研究中存在“假”问题;定量主义教育研究的异化;定量主义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导致出现“方法中心”现象;研究者对定性主义教育研究范式认识不够,将其混同于哲学思辨研究;定性主义教育研究缺乏理论强有力的指导,研究仅仅停留在操作的技术层面。 教育研究失范现象阻碍了教育科学的繁荣,影响了中国教育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既有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教育研究规范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从主观上看,研究者学术积累不足,导致对研究对象的“失位认识”;研究者的认识偏差及研究方法论上的“唯科学主义”,导致了失范行为的过度膨胀;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迷茫。除了研究者本人研究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外,也有教育及其研究体制的问题,教育研究规范体系自身的不合理也是导致相关教育研究者失范的一个原因。由于教育研究规范体系的软化、僵化,使得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无法获得相应的规范认识、形成一定的规范意志和道德追求、养成应有的行为习惯,不能正确地审视与评判自己的研究行为。 从范式层面来探讨教育研究规范性的建设,首先需要认识到各种教育研究范式的适用范围。教育研究的三种范式各有各的特点,都能在一定的教育领域内发挥特长,但又不能越俎代庖,忘记了自己的有限性。在研究活动中,研究范式只有与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过程中其他因素相联系时才有可能衡量其是否“适宜”。每种教育研究范式也各有优点和缺点,一项教育研究可以单独使用任何研究范式,也可以整合几种范式,只要能说明和解决问题即可。其次,当前教育研究规范性的建设,应突出如下策略:哲学思辨研究要关注实践;定量主义研究要加强理论指导,要遵循检验性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定性主义研究必须遵守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